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969年,许光达骨灰安放问题引争议,毛主席批示:放到该放的地方

2023-03-26 17:05:04

1969年6月的一个早晨,刚刚输完血的大将许光达,向医护人员提出要上厕所,医护人员立刻将他抬到了病房卫生间的马桶上,并搬来一把椅子让他扶着。不到5分钟时间,许光达的头突然耷拉下来,停止了呼吸。

许光达离世之后,对于他的骨灰安葬于何处,有着不少的争议。毛主席得知这一噩耗后,作出批示:

“许光达同志的骨灰盒,应该放在他应该放的地方。”
身负重伤险遇害

辛亥革命之后,各地出现了不少的新式学堂,许光达也被父亲送到了家附近的小学读书。虽然好学的许光达从书本中学到了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但吝啬的父亲认为儿子认识一些字已经足够,因此许光达读完初小之后,父亲就不想让他继续读书。

许光达的母亲早逝,父亲之后再度续弦,特殊的家庭环境,让许光达相比于同龄人要成熟许多。得知父亲不打算让自己读书,许光达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在心中生闷气。

这时许光达的大伯出面,毅然决然负担起许光达的学费,让许光达继续进入高小读书。虽然篾匠出身的大伯走南闯北,见过不少世面,但送侄子上学,也并非是什么眼光长远,只是希望侄子将来有出息,能够光宗耀祖。

许光达对于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很是珍惜,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长沙师范学校。

那个时候的长沙是个革命活动活跃的地方,诸如毛主席这样最早一批的共产党员,对于许光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快许光达也成为学生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并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图丨黄埔时期的许光达

1925年,长沙的党组织决定派许光达前往黄埔军校学习,热血沸腾的许光达当晚就收拾好行李,给大伯留了一张“外出求学,请勿念”的字条,第二天就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经过层层考试,许光达取得了入学资格,三个月入伍生期满后,经过考试被录取为炮兵,正式成为黄埔军校第五期的学员。后来由于革命阵营北移,许光达随炮科中队来到了武汉。

蒋介石叛变革命之后,全国陷入了一片混乱,许光达接到陈毅转来的党的指示,毕业之后到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去。许光达奉命来到驻扎在九江的第二方面军,结果过了一个月,他又接到了党组织的指示:

“开小差离开部队,速去南昌,到起义部队中去。”

于是许光达借故离开了张发奎的部队,等他和其他的共产党员到达南昌城的时候,发现城头上不但没有红旗,而且还有军警在盘问路人。

原来他们来晚了一步,起义部队为了保存实力,已经在前一天撤离了南昌。


图丨许光达黄埔军校毕业证书

经过一夜的思考,许光达决定南下追赶部队,一路上他看到不少从起义部队逃出来的人员,有些认识许光达的人,都劝他不要去“送死”。但许光达毫不动摇,继续追赶部队。

终于在宁都城下,许光达追上了起义部队,见到了负责后卫的第25师师长周士第。看过许光达的介绍信后,周士第很是高兴,将他安排在部队中担任排长。

自此,许光达开始了他的革命戎马生涯。

1932年3月,许光达随部队在瓦庙集血战了七天七夜,战斗结束之后,许光达身负重伤,被送到了红军医院。师长段德昌同样浑身是血地赶来,恳求院长一定要救活他。

当时医生告诉段德昌,子弹距离许光达的心脏很近,做手术有很大的风险,但不做手术肯定救不活。段德昌催着医生赶快给许光达开刀,结果医生告诉段德昌,眼下他们没有麻药,这样大的手术没有麻药很难忍受下来。

恰好此时许光达清醒过来,听到医生的话后当即表示,反正里外都是痛,没有麻药不要紧。

经过初步检查,许光达体内的弹头距离心脏只有十公分,两名医生说干就干,将许光达抬上了简易的长条木桌上。这一次手术整整做了三个小时,由于子弹进得太深,许光达整整经历了三次开膛,还是未能将子弹取出。


图丨许光达旧照

这时贺龙闻讯赶来,立即决定安排许光达立刻前往上海。几经辗转,许光达终于躺在了正规医院的手术台上,正当医生们为手术做准备时,手术室的大门被突然拉开,冲进来一位中年女子:

“对不起,家里临时出了大事,阿弟必须回去处理一下,手术先别做了!”

说着,中年女子就开始帮许光达穿衣服。在场的医生都感觉很突然,劝说让许光达做完手术再说,但中年女子不管这些,将许光达翻上了活动床,三步两步就推到了一楼,将许光达扶上了早已准备好的轿车。

许光达前脚刚走,后脚国民党特务就包围了医院,三名正在手术的红军指挥员被杀害在手术台上。

上海的形势已经不允许许光达留下来接受治疗,经过地下组织安排,许光达辗转去了苏联,才取出了那颗只有十公分的子弹头。
“光达,你硬要学薛仁贵呀!”

意外的负伤,让许光达得到了一次在苏联学习的机会。伤愈之后,许光达进入国际列宁学院学习,由于中国学员不能做笔记,因此许光达就尽可能地将知识往脑子里装,尤其是那些军事知识和武器装备的知识,他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理解并大致记住。


图丨许光达在苏联拍下的证件照

1936年,苏联东方大学为中国红军举办了一期汽车训练班,学习汽车、坦克和大炮的技术。许光达本就是炮兵出身,因此被调到东方大学之后,他接受得比较快,学得也比其他人更好一些。

对于坦克这种新型武器,许光达格外感兴趣,如今可以亲手操纵,更是让许光达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坚信中国红军现在没有装甲兵,未来一定有的,因此孜孜不倦地钻研其中,掌握了扎实的装甲兵专业基础。

1938年初,许光达学成回到延安,毛主席和王稼祥亲自到招待所,接见了这些刚刚从苏联回来的干部。当听说许光达是长沙人时,毛主席格外高兴,详细询问了他在苏联的学习情况,并嘱咐他要好好在抗战中发挥作用。

很快许光达被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担任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

1942年,许光达请求去抗日前线,毛主席便将其分配到条件艰苦的晋西北,担任晋绥军区第二分区司令。临行前,许光达向毛主席辞行,毛主席右手叉腰,左手夹着香烟,歪着头盯着许光达看了好一阵:

“光达,你硬要学薛仁贵呀!”

“主席,我哪敢跟薛仁贵比呀!”许光达听罢不好意思地笑了。


图丨许光达全家在延安留影

毛主席掐灭手中的香烟,指着地图上的晋西北,说这个地方位置十分重要,能在那里站住脚,就是胜利!

许光达从毛主席的谈话中,深深感到了自己去晋西北任务的重要性,因此到任之后,明确了工作中的四项任务,鼓励大家坚定信心,努力度过这“黎明前的黑暗”。

在许光达的领导下,晋西北地区的斗争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摧毁了37个伪村公所,并建立了抗日政权,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打开了对敌斗争的新局面。

1947年,蒋介石对延安发起重点进攻,在党中央转移的过程中,周恩来亲自致电彭德怀,告诉他中央机关不过黄河,目前处境危险,希望他派一名得力将领保卫中央机关转移。

在这样十万火急的情况下,许光达率部冒雨向中央机关方向前进。

按照彭德怀的部署,许光达到达指定地点后,能够切断国民党军与主力部队的联系,王震指挥的四个旅就能够张开“口袋”,围歼国民党军第36师,贺炳炎率部负责堵死敌人退路,阻击敌人增援。

然而第36师只是进攻之敌的其中一路,还有一路敌人已经迫近中央机关的所在地,对于许光达来说,前有敌军主力,后有拦截部队行进的河流,背水而战实属兵家大忌。


图丨许光达在前线察看地形

但许光达顾不上这么多,率兵牵制住敌人主力,让其他部队能够迅速将第36师包围。在面对敌人一次又一次地疯狂冲锋时,许光达沉着应战,采取更为灵活的战法,保留了强大的预备队,将敌人死死钉在一处难以前进。

这支部队当时距离第36师只有30里,却被阻隔难以回合,36师孤军作战,最后全军覆灭。

被许光达牵制的敌军发现36师被歼,急忙掉头逃跑,党中央化险为夷,继续留在陕北指挥解放战争。

这场战斗是西北野战军一次漂亮的歼灭战,事后毛主席称赞许光达确实打得好:“侧水侧敌本是兵家大忌,而我军却犯了这个忌,在短短一天的时间里就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胜利。”
“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新中国成立之后,许光达奉命到北京协助彭德怀工作。当时周总理向朱德和彭德怀提出,调许光达去外交部工作,毕竟他曾在苏联留学,工作起来少了很多阻碍。但老总们有他们的想法,当时军队建设同样需要有专长的军事人才。

周总理当面征求许光达的意见,许光达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外交工作,还是想在军队。正在大家交谈时,毛主席走了进来,听他们正在讨论许光达的工作分配,笑着说:

“你们都争许光达啊!还是听老总们的吧!”

就这样,毛主席一锤定音,让许光达继续留在军队工作。


图丨许光达与毛主席

1950年,毛主席将许光达从兰州召回北京,委派他开始筹建解放军装甲兵,并任命他为装甲兵司令员。当时许光达手下只有十多个人,连办公地点都没有,更别说部队中的坦克数量。

在北京前门外的一家小旅馆里,许光达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

他将各军区坦克部队的领导找来,彻夜反复研究,经中央军委批准,将各军区的坦克大队集中起来,整编为三个战车师,并陆续新组建三个坦克团。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许光达将原有的坦克和新引进的坦克重新整编,组成三个坦克师、两个机械化师以及40多个火炮团,初步形成了装甲兵部队体系。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主席命令志愿军赴朝作战,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决定让刚刚组建的装甲兵也投入战场,与强大的美军一决雌雄:

“往娘怀里躲的崽没出息,要在战斗中建设装甲兵!”

随后许光达组织坦克部队投入抗美援朝的行列,并对作战部队继续了周密部署。为了了解装甲部队在战场上的真实情况,许光达还亲赴朝鲜战场进行实地考察。


图丨许光达与战士们在坦克训练场上

1955年,根据许光达在战争年代的贡献,以及现代化军队的建设需要,毛主席亲自提议将许光达评为大将。许光达得知这个好消息后,却愁眉不展,整天唉声叹气,经过几番考虑,他给毛主席和军委领导写了一份申请书,主动要求将自己的军衔降为上将。毛主席看过这份申请书后,在军委会议上对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人激动地说:

“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许光达评为大将,我们是经过全面衡量考虑的,他的要求不再议了。”

毛主席和中央没有批准许光达的请求,眼看着授衔的日子越来越近,许光达更加郁闷。妻子见他整日愁容满面,便建议他既然军衔降不下来,就要求降低工资,这样就有别于其他的大将了。

许光达听完为之一振,立刻又写了申请书,这一次他的要求得到了批准。在所有的大将中,其他人都是行政四级待遇,只有许光达是行政五级,和上将等同。后来毛主席特地送给他一副对联:

“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

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明天下扬。”


图丨周总理给许光达颁发大将军衔

1958年许光达到南方视察,随行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试制的国产坦克正在高温条件下作破坏性试验。许光达闻讯很高兴,立刻赶到试验现场,并要求登上坦克亲自驾驶。

当时的气温近40度,人在坦克舱内根本受不了,而且试制的坦克性能不稳定,大家都不同意许光达试验,毕竟谁都负不起司令员出事的责任。然而许光达却轻松地说,自己亲自试一下国产坦克的性能,对于定型新车也是有帮助的。

说完就钻进了坦克仓,驾驶坦克向远方冲去。当许光达脸色发白、满头大汗钻出驾驶舱,兴奋地喊叫起来时,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在许光达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后,仍主管装甲兵部队的工作,当时很多干部的技术知识和经验都很缺乏,许光达意识到这个问题,向部队提出了一个重要口号:“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

正是因为这个口号,装甲兵的干部们不但掌握了坦克技术,而且抓紧筹建各种类型的坦克制造厂。正是由于许光达的远见,后来苏联专家撤走之后,中国很快自行设计出了各式坦克和配套车辆。


图丨许光达与试车队科研人员交谈

1969年许光达去世后,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的骨灰安葬问题有着很大的争议,毛主席听说之后,亲自拍板,让许光达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8年之后,经中央军委批准,八宝山为许光达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为这位老革命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