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靠工分养家的年代,一个工分值多少钱?能买到什么东西?

2023-03-04 17:05:02

工分是一个过时的词,也是一个被历史淘汰的词汇,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土地都是生产队集中管理的,大家在生产队里统一劳动,劳动获得的报酬就是工分,工分可以分配到粮食,又可以算钱,因此大部分人都会积极地参加劳动赚取工分,哪怕一两厘也是好的,因为当时大家只能靠工分吃饭,靠工分养家,那么那时候一个工分值多少钱呢?

生产队休息中

工分的出现

1958年,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人民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一样,所有的农村居民都叫社员,乡镇里的村庄叫大队,大队的诸多小队叫做生产队,当时各个社员的土地、生产资料以及农具都要“落社”,所谓的“落社”就是归公社的生产队所有。

集体食堂的宣传

每天所有的社员都要一起在农田里劳作出工,一开始,各个大队都兴办了集体食堂,全体社员都可以在食堂免费吃饭,当时吃饭不要钱,做事不计分,一起吃大锅饭,然而持续不到两年食堂就难以为继,于是社员们又开始每家每户自己做饭了。

吃大锅饭

食堂解散后,社员们还是得一起集中出工,一起收工的,生产队也开始实行工分制,推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以调动大家的劳动积极性,工分以分为单位,计算到厘,一分是十厘,一般一天可以获得10分左右。

集中出工,一起收工

工分的评定与记分

每年评定工分底分

在算分之前,生产队需要对所有的社员进行劳动底分的评定,底分的评定是每年的年初,生产队会召开社员大会,对每一个社员一天劳动该得多少工分进行评定,只要超过十二岁就可以评定。

大锅饭时代

一般按照干农活的内外行程度、体力的大小、手法的快慢等方面进行评定,其中最低的底分是2分,其次是2.5分,然后一直评定到最高分10分,一般只有劳动技术好的和队长才可以评定10分,大部分时间青壮年男劳动力底分是9-10分,女劳动力则是6-7分,未成年算半劳力,一般一天5-6分,当然各地都不一样。

每个人的底分都是不一样的

每天都记分

按照满劳动力的底分标准,社员一天三出工,以满分10分为例,青壮年的男社员的标准是早上2分,上午4分,下午4分,全天记10分;青壮年妇女标准是早上1.5分,上午3分,下午3分,全天记7.5分。

当时每个生产队都会选择一两个记工员来为社员记工分,每天晚上在饭后进行办公,一家人派一个人在记工员那记工分,社员要如实的上报自己干了什么活,干了多长时间,然后记工员就会把他们自报和应得的工分记录在《社员劳动手折》上,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工分折。所有的社员们都必须参加劳动才有工分,如果每天只劳动半天,就会在底分上进行扣除,以此类推。

《社员劳动手折》

工分怎么获得呢?

一般只要参加集体农业生产劳动就可以获得工分,这是大家普遍获得的方式,不过一些社员在集体劳动的时候出工不出力,导致劳动效率不高,因此很多生产队就会把农活以包工的形式让社员去完成,比如收割麦子的时候,规定一百斤麦子等于多少工分,然后将社员划分为多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五个人左右,然后收工的时候将麦子挑回去过称,按照收割的重量计算工分,计算的方式就是所得的总工分减去底分的总和,剩下平均分配,调动他们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

集体生产劳动

除此之外,还有竞争的方式进行劳动,比如插秧,分两组,一亩地规定多少工分,先插秧的可以先收工,提高大家劳动积极性,不过这个小包工情况实行起来也有问题,就是为了提早收工,一些人会插的过稀、秧苗数量太少等问题,因此实际操作中会出现“死分死记”的情况。

除了集体劳动之外,其他比如挑公粮、参加水利(也就是挖河)、割草、灭鼠、开荒造田、修路等等,这些都可以算工分,由于工分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因此那时候有句话叫“海可枯,石可烂,生产队的工分挣不完”。

挑大河也算工分

当然如果做的不好也会扣分的,比如迟到或者拖拉时间会被扣1分或者半分,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一般不常有,因此最多批评几句,当然做的实在太过分还是会被扣的。

值得一提的事,队长每年会补300工分、会计补280工分、记工员会补200-300工分等等。
靠工分养家的社员们

上半年生产队会对所生产的粮食和经济在上半年进行预分配,年终进行总分配,这就是社员们养家的根本,至于计算方法就是将当年生产的粮食作物进行折价,然后加上其他经济收入合计起来成为全队的总工分然后进行分配,总收入除以总工分,然后除以10(工分以10分为单位),这样可以计算出一个工分的价值。

集体劳动

工分其实不是越多越好,在生产队里,工分越多,作为分母,得到的分值就越低,工分数少,反而分值就高,但对于社员来说,自然是工分越多越好,因为生产队的收入是固定的,有限的,工分多或者少,生产队的收入只有这些。

打个比方,一个生产队一年的收入10000元,当年的工分有5000分,那么一个工分的就价值0.2元(10000/5000/10的结果),如果当年的工分有10000分,那么一个工分的价值只有0.1元,分值是会被拉低的,因此社员每年的工分价值其实都是不一样的。

集体劳动

工分出除了可以算钱还可以分配粮食,在向国家上缴粮食后(当然都是免费上缴,是没有钱的),生产队里会留下一些种子和一些应急的粮食外,剩下的粮食会分下去,当时的分成是按照一般是七三分或者八二分,就是人口分七成,工分分三成。

筛选粮食,上缴的都是最好的

一般精壮男劳动力吃一等粮,每年定量600斤,女劳动力吃二等粮,每年定量500斤,小孩子则会分成三等、四等、五等等等,一般为420斤和300斤,两岁以下的则每年180斤(各地情况不同,仅作参考)。

现在成为记忆

打个比方,如果上缴后生产队还剩下10000斤粮食,那么7000斤粮食会按家庭人口分发到各个家庭里,这是人口粮,剩下的3000斤粮食则会按工分进行分配,这是工分粮,人口粮加工分粮,这时就这个家庭全年的口粮,当然口粮不是免费发的,是需要按照余粮价格进行计算,计算出每户口粮应需要付的金额,然后每户获得的工分金额减去口粮应付的金额,多的生产队会发钱,不够的则需要向生产队交钱。

因此不是人人都会分到粮食的,如果家里人口劳动力比较少,或者出工少,那么最后分配的粮食也会少,甚至不够,很多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成为缺粮户,所谓缺粮户就是家庭的所获得的粮食少于分配的粮食价值,缺额的部分叫缺粮款,缺粮的部分需要交钱给生产队,缺粮款的家庭则成为缺粮户。

分口粮

当时缺粮户就像是吃低保的人,见人都矮一头,说话也没有底气,分粮分油,缺粮户靠边站,不还清生产队的欠款,生产队长是不会分粮食的,甚至连说媳妇都困难,毕竟谁也不愿意过更苦的日子,也因此那时候重男轻女情况很多,男孩子会读书,女孩子留在家里挣工分,好让全家有饭吃。

当然那时候也有人临时出去做工的,当短工什么的赚的钱需要交给生产队当做工分,毕竟劳动力出去了安排的劳动也得有人做,比如每天挣2元,那必须交给生产队1.5元记工分,这是公社规定的。
一个工分值多少钱,能买到什么?

上面也说,每年的工分价值都是不一样的,都是根据生产队的生产情况来计算的,根据我的了解,一个工分大约值两分钱(当然各地情况不一样,只是参考一下),如果普通劳动,一个壮劳动力一天可以赚2毛钱,当时物价什么样呢?

70年代的物价(各地水平不一样,仅作参考)

一个鸡蛋:五分钱

一盒火柴:两分钱

一支铅笔:五分钱

一斤盐:一角五分钱

一斤酱油:二角钱

一斤猪肉:七角二分钱

一斤面粉:一角八分钱

一斤煤油:三角五分钱

因此那时候大家过的都很苦,也很珍惜所有的东西,为了吃饱饭,都会想尽办法去弄吃的,去赚工分。

生产劳动中

如今,工分制度随着生产队把土地分到各各家各户而消失了,曾经的靠工分养家的社员们也纷纷自谋出路,至于当年的工分生活也存在父辈和爷爷辈的记忆里,现在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不少,但他们是体会过苦日子的,因此他们现在依旧过的很节约,看到浪费粮食,他们就会谈起当年大集体的生活,告诫子孙们要节约粮食,顺便感慨一下当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