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百无一用的免死金牌:皇帝的空头支票,触动皇帝的利益后一样要死

2023-02-17 17:05:08

历史上的免死金牌又被称之为“丹书铁劵”或“金书铁劵”,是皇帝赐予功臣的一种莫大奖赏。在这封“丹书”的内容里,一般都明确地记载着赐劵日期、赐劵对象,以及被赐者的功勋和特权。同时为了防止假冒伪劣“铁券”的出现,“铁劵”往往还要被分割成左右两半,右边的一半留于皇宫,左边的一半由被赐者保管。倘若需要用到的时候,便将左右部分进行对接,如果二者相互吻合,这便是真的,不能吻合便是假的。


“丹书铁契”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书·高帝纪》,根据《汉书·高帝纪》记载:“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这个时期的“丹书铁券”更多是皇帝对功臣的一种褒奖,所以授予“丹书铁券”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仪式感。又是盟誓,又是朱笔书写;不但装进金属或石头盒子,还要放进宗庙,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仪式感。当时的韩信、萧何等人都被刘邦授予了“丹书铁券”,结果韩信因为功高盖主,为刘邦所猜忌,最终落得一个人死身亡的结局。


真正赋予“丹书铁券”免死功能,有史记载的是在南北朝时期。西魏年间,当时的宇文泰(西魏的实际控制者),有一个忠心的手下名叫李穆。有一次宇文泰跟北齐在芒山一带激战,竟然在阵前堕马。危难之际,李穆杀进乱军之中,将宇文泰救出了敌军的包围圈。事后宇文泰明确地告诉别人:“成我事者,其此人乎”。不久之后,宇文泰便将李穆越级提拔为武卫将军,封安武郡公,增邑一千七百户。更为重要的是,李穆被赐予“丹书铁券”。而且这个铁券还明确规定,可以“恕其十死”。


即便拥有了“丹书铁券”,李穆还是差一点死了。在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执政期间,李穆之兄李远及其子李植被杀。按照当时北周律例,李穆也在连坐之列。但让李穆免遭一死的,并不是那个“恕其十死”的“丹书铁券”,而是李植的一句话。在临刑之前,李植泣涕涟涟地对李穆说:“吾不用汝言,以至于此,将复奈何”。正是李植的这句话撇清了李穆跟李远、李植所犯罪状的关系,最终才能够免除一死,但依然被贬为庶民。


南北朝之后,历朝历代也都有“丹书铁券”,唐朝时期发出去的“丹书铁券”最多,现存最完整的“丹书铁券”就是唐昭宗赐给节度使钱镠的“丹书铁券”。五代时期,石敬瑭曾经给武将范延光发过一个荒唐的“丹书铁券”。之所以说荒唐,是因为别人都是因为立功而被赐予“丹书铁券”,范延光却是因为要造反,石敬瑭为了安抚他才不得已赐予他“丹书铁券”。后来范延光辞官回家的时候,路上遇到劫匪,在临死之前拿出了石敬瑭给的“丹书铁券”,希望劫匪能够饶其一命,可惜这劫匪完全不认账,还是将范延光杀害了。


掀开“丹书铁券”不免死的“遮羞布”的是明朝时期的李善长。号称朱元璋的“萧何”的李善长,自朱元璋起兵起就一直在朱元璋身边协助他。因此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将李善长视为大明王朝的头号功臣,洪武三年朱元璋封李善长为韩国公并赐予他“丹书铁券”一枚,可令其免死三次。洪武四年,李善长识相地辞官回乡,准备安享晚年。后来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李善长被定为了“胡党”份子,朱元璋念起功劳对其网开一面。但是到了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的罪名从“擅权植党”升级为“通倭通虏”。“通倭通虏”即勾结日本和蒙古。于是李善长也从一名“胡党”分子,升级为胡惟庸 “谋反”的幕后主使。

当初李善长的“丹书铁券”可以免死三次,但是免死的前提是不能谋反,此次朱元璋将李善长定为胡惟庸 “谋反”的幕后主使,其本意就是要杀死李善长,空有“丹书铁券”最终也逃不过人死身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