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80年代的中国,如今再也没有热火朝天的景象了

2020-04-16 18:00:40

这是一组反映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老照片。 拍摄者是法国摄影师布鲁诺·巴贝。 布鲁诺·巴贝分别于1972年和1980年来到中国。 由于签证问题,他当时并没有在中国长时间拍摄,但留下了珍贵照片。 相信很多从农村走出来的人看到这组照片后一定感触很深,或者只有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才能真正明白。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这是当时农村孩子最真实的写照。 虽然当时国家已经实行改革开放,但城市里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很少,人们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帮父母干农活早已是挥之不去的记忆之一。



布鲁诺·巴贝2019年来到中国接受采访时说,“在我的印象中,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到处都是骑自行车的人。如今,人们的穿衣方式发生了变化,你可以看到各种花哨的款式。” 的确,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信80后,农村人会对打猪草印象深刻,几乎成为过节必做的事。 打猪草时,常见毒虫,毒蛇等。 比如《打猪草》就是黄梅戏的经典之作。 讲述了一个农村男孩和一个女孩因割草损坏庄稼产生矛盾,并通过歌曲化解矛盾的故事。



在布鲁诺·巴贝拍摄的农村照片中,我们发现人物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布鲁诺·巴贝解释说,“我认为人最能揭示一个国家的精神,我喜欢拍摄人们在最自然的环境中,这很重要。”



相信大家都有一种感觉,农村农忙时节邻里互助。 可谓“远亲不如近邻”。 但现在这种面貌有了一点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农村人口大量进城,攀比现象越来越严重,而留守在农村的又以老年人居多。



在当时,拥有照片中的这栋二层小楼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万元户”是上世纪80年代家喻户晓的名字。 一般来说,一个家庭的年收入都达到了万元。 有专家测算,当时1万元人民币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255万元人民币。



在我们淘气的年代,照片中的这一幕又重演了一遍。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特别是一个个经济特区的建立,人们逐渐把目光投向了城里,于是南方打工潮逐渐形成。 改变命运,赚钱成为当时大家进城的最大想法。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一侧,临近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汇合处。 它是一尊弥勒佛雕像,高71米。 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 大佛发掘于公元713年(开元初年)。 是海通和尚为降低水势,拯救众生而开凿的。 历时90年,于公元803年(德宗贞元19年)完成。



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所有农村人来说,数千万赤脚医生为农村医疗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时间,赤脚医生成为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意义重大。 时至今日,许多农村老人仍称医生为“赤脚医生”。



用鸬鹚捕鱼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但如今却成了南方旅游景区的表演项目。 有人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上却相对富足。 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