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陶铸到底多厉害?曾怼得林彪哑口无言,被陈毅称为二野三野的鼻祖

2023-01-08 17:05:06

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应该像松树一样,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不惧困难,永不屈服。

这是陶铸在自己的作品中所表达的观点,他的一生,就如他自己所说的一样,像一棵无惧任何艰难环境的松树,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总能像青松一般坚韧挺拔。

陈毅元帅称陶铸是“二野和三野的鼻祖”,还怼过林彪,令他哑口无言,而毛主席则用赞誉的语气称他“是头牛”。后来,陶铸更是在毛主席点将的情况下,官至正国级,成为仅次于周总理的第四号人物。

陶铸年轻时考入黄埔军校。参军以后,为了救革命同志,亲自率兵劫过狱,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带兵剿过匪。

陶铸的人生堪称传奇,却又充满坎坷,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何会得到毛主席和陈毅元帅的高度赞誉?其实,即便是“二野和三野鼻祖”这样的高度评价,还是有些保守的。
艰苦生活

陶铸是湖南祁阳人,家住石洞源榔树村。虽然到他这一代的时候,陶家没落了,但祖上却不乏名人,可以追溯到东晋的大门阀陶侃。陶家世代忠诚国家,颇具忧国忧民之心,陶铸的祖父是清朝人,对清朝的腐朽不堪倍感痛心,却又无计可施,日夜忧虑之下卧病不起,最终郁郁而终。

陶铸的父亲是一位革命者,一生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曾为同盟会会员,在辛亥革命中也有他的身影。后来,为了对抗吴佩孚,陶铸父亲组织了一支武装队伍,引起吴佩孚的不满,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通过向地方官行贿的方式,将他陷害而死。

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又因为父亲与当地官员的这种复杂关系,导致陶铸的生活环境一落千丈。欺压和贫苦的双重作用之下,陶铸见不得母亲为自己操劳,决定自己离乡谋生。得知陶铸的想法以后,陶铸母亲虽然不舍,也颇为无奈,便将陶铸托付给他的本家长辈陶大伯。

陶大伯生性厚道,素来敬佩陶铸父亲的为人,如今见陶铸母子遇到困难,果断答应了下来,决定带着陶铸到武昌白沙洲谋生。陶大伯在武昌白沙洲的刘木号里做竹木运输工,虽然收入微薄,却总算是能勉强糊口。

陶铸到白沙洲以后,住在陶大伯的一间草屋里,同住的人还有陶大伯的儿子,陶铸的堂弟陶日华。环境虽然简陋,但二人对陶铸颇为热情,令陶铸感到十分温暖。稍作安顿以后,陶大伯便叫上陶铸,一起去见刘木号的老板刘嘉薄,求老板留下陶铸跟着自己一起干活。

刘嘉薄是一个苛刻的老板,平日里经常压榨手底下的工人,给他们吃最差的伙食,让他们干最苦最累的工作,支付着最低的薪水。最可气的是,偏偏就是这种受压榨的活计,想要做还得看刘嘉薄的脸色,这便是旧社会的无奈。

陶铸很无奈,很气愤,但还是要跟着陶大伯去。见了刘嘉薄的面,刘嘉薄脸皮都不抬,端坐在堂屋里的太师椅上,手里捧着一个油亮的铜制水烟壶,悠闲地一边点火一边抽烟。好半晌,才微眯着眼扫了陶铸一下,开口盘问起陶铸的家庭情况来。

当刘嘉薄问陶铸的父亲在哪?陶铸鼻子一酸,不愿承认父亲已经离世的事实,便随口说了句,“我有父亲,他去很远的地方了。”刘嘉薄一听这话,激起了好奇欲望,追问道:“你父亲远走不带着你,却让你一个人来白沙洲干活?”

原本是一句普通的问话,刘嘉薄讥讽的嘴脸却刺痛了陶铸的内心,刚毅的陶铸不愿意再理刘嘉薄,惹得刘嘉薄很不高兴。最后对陶大伯说了一句:“你俩先回去吧,能不能留下过几天再说。”

显然刘嘉薄不想留用陶铸了,但陶大伯为了留余地,假装不知,陪着笑脸说道:“那我们先回去,等您的好消息了。”说完,陶大伯带着陶铸离开刘嘉薄的住处,返回了小草屋。陶大伯很宽厚,没有责怪陶铸,反而安慰他:“孩子莫急,陶大伯再想想办法。”

陶大伯就是一个干活的粗人,家中没有什么背景,只靠着身上的一把力气生存。在黑暗的旧社会,他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他口中所谓的“办法”,其实就是主动去求刘嘉薄,让他留下陶铸。

一来,在刘嘉薄看来,有人愿意来给他剥削就是好事;二来,陶铸虽然年纪小,但身体结实,干活有力气。所以,刘嘉薄给陶大伯一个顺水人情,答应让陶铸留下来。

陶大伯平日里的具体工作,其实就扎筏编排,然后运到安庆、芜湖等地去销售。陶铸来到江边第一天编竹排时,就被竹篾片划伤了手心,鲜血很快就流了出来,滴落到湍急的江水之中。

陶大伯见状,急忙上前,从衣服上扯下一条布来,缠在了陶铸的手上,帮他止血。其实,陶铸第一次干活就被割伤手很正常,即便是多年的老师傅,不小心的情况下也难免会出现这种情况。

竹子泡在水里时间久了,表面就会出现一些浮在上面的泥,手抓上去很滑。而竹篾片又十分锋利,稍不留神就容易被割伤手。这还只是扎竹排工作的难处之一,其他的苦难还有很多,但陶铸在陶大伯的帮助下,总算是克服了困难,逐渐融入了这样的生活。

由于武昌白沙洲是竹木集散地,做这种竹排生意的人有很多,竞争也非常激烈。为了节省运费,将竹排运往芜湖售卖时,刘嘉薄就会要求他们将自己扎好的竹排放入长江,从水路运过去,卖了竹排以后再自己走回来。

这种方法能节省一笔可观的运费,但同时也有弊端,除了走回来的路程很艰苦以外,就是乘竹排在长江里漂流期间,如果遇到天气不好的情况,就会有生命危险。所以,这种运竹排的工作,必须要等风和日丽的天气,才能保证安全。

但这种危险是工人的,不是他刘老板的,在刘嘉薄眼中,就只有利益,根本不在乎工人的生命。一次,由于竞争过于激烈,刘嘉薄急需资金,着急出手竹排,便让陶大伯和陶铸将手里刚编好的竹排放入长江,运到芜湖去卖。

但当时的天气不好,此行十分危险,陶大伯希望能缓一缓再说。刘嘉薄却坚持让他们立刻出发,还以饭碗威胁陶大伯,陶大伯只好答应了刘嘉薄。但陶大伯却希望自己独自走这一趟,让陶铸留下来,毕竟他还是一个孩子。

刘老板却有些不高兴了,脸色变得阴沉起来:“吃我的饭,拿我的钱,就得给我干活。”话说到这个份上,自然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陶大伯只好硬着头皮带着陶铸出发了,期间还嘱咐陶铸,如果因为风浪落水,一定要抓住一根竹子,才能保住命。

正如陶大伯所料,他们出发没多久,就接连出现了数日的风雨天气,平静的江面变得波涛汹涌起来。又过了几天,陶铸一个人垂头丧气的回到了茅草屋。

堂弟陶日华见到眼睛红肿的陶铸一人回来,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急切地问道:“你怎么一个人回来了?”陶铸闻言,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悲痛地告诉陶日华:“陶大伯死了,为了救我……”

陶日华闻言,如遭雷劈,发疯一般冲入风雨中狂奔呼号。陶铸因为连日来历经生死危险,饥寒交迫,加上陶大伯的死对他造成很大打击,因此大病一场。陶日华四处奔走,帮他找人治病,这才逐渐好了起来。

经此一事,陶铸的心性更加坚毅,也认清了残酷的现实,对底层人民的疾苦了解得更加深刻。从此以后,陶铸变得沉默寡言,每天与工友们一起出工,风里来雨里去,饱尝人间疾苦,夜晚辗转反侧,每次想到陶大伯,就不觉泪流满面。

时间缓慢,时间也湍急,转眼间数年过去,陶铸在风餐露宿、摸爬滚打中成长为一个身体健硕的16岁小伙子。由于他出身书香门第,读过书,有文化,刘嘉薄身边缺一个抄账本的伙计,便叫来陶铸,让他到自己的身边干活。

按照道理来说,在刘嘉薄屋里干活,要远比泡在水里扎竹排强得多,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工钱也不少拿。但因为陶大伯的死与刘嘉薄当年执意要让陶铸一起去有关,令陶铸心里有道坎儿,不愿意在刘嘉薄身边干活,便拒绝了他。

刘嘉薄一向专断,自然不会考虑陶铸的感受,声音冷漠地通知陶铸:“我叫你过来,就是告诉你,明天到这里来干活儿。”显然,如果陶铸再顶撞刘嘉薄,必然会丢掉这份工作,想到老家艰难生存的母亲,陶铸虽然不满意,却还是忍耐了下来。

此后,陶铸就在刘嘉薄的屋子里工作,因此获得了接触书籍的机会。陶铸每天回草屋休息时,都会给工友们讲书里的故事,给工友们枯燥的生活带来一丝乐趣。

转眼两年过去,陶铸成为18岁的小伙子,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挽救底层人民于水火之中,推翻压迫在他们头上的地主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1926年,陶铸迈出了坚定的一步,离开白沙洲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学习。
毅然参军

同年,北伐战争爆发,陶铸以叶挺独立团麾下连长的身份参加了北伐,当时萧克任连政治指导员,曾与陶铸并肩作战。

萧克对陶铸的印象很深,因为年轻时的陶铸,虽然身体健壮,却有一种书生气质,任谁都不会认为陶铸在战场上能有什么出色的表现。

但在萧克和陶铸兵分两路向敌57团团部发起进攻时,萧克才惊讶的发现,他被陶铸的外表“欺骗”了,战场上的陶铸如同下山猛虎,敢打敢拼,迎着敌人的火力,猛打猛冲,把敌人吓得纷纷投降。经此一战,萧克不禁对陶铸刮目相看,也因此对他的印象非常深。

没错,陶铸正是这样一位性如烈火之人,此前是会因为受形势所迫,才会委曲求全。但上了战场就不同了,他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有的只是对革命胜利后,解救百姓于水火的向往。

南昌起义以后,陶铸又南下广州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以后,陶铸回乡,但继续与组织保持联系,并在家乡组建了一支队伍,在山里与敌人打起了游击战。

1929年,陶铸接到组织命令,离乡前往厦门,在那里继续组建革命队伍。由于出现了叛徒,40余名干部被敌人关进监狱,陶铸接到组织下达的命令:“一定要将同志们营救出来。”陶铸思来想去,要想将同志们全部营救出来,只有一个办法:“劫狱!”

这座监狱规模不大不小,看守人员超过40人,而陶铸的条件更差,手里只有10多杆枪,一共就能组成一支12人的武装队伍。最重要的是,能够参与营救的人,此前大多都是从事文职工作,并不善于用枪。这样的队伍就算去劫狱,胜算也并不大,陶铸虽然勇猛,却并不莽撞,并未强行进行劫狱。

为了完成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为了能够将40余同志从监狱中营救出来,陶铸制定了一个劫狱计划,打算从两方面入手,做足充分准备。

其一,陶铸派人摸清了监狱的防守情况,又托人买通了其中的一个看守人员,在行动开始后做内应;

其二,陶铸将有限的武器分给同志们以后,将他们带入大山深处,从如何使用枪械进行射击开始教学,进而向他们讲解如何执行战术,以及如何相互配合。由于陶铸是黄埔军校出身,讲这些知识深入浅出,令同志们很快就掌握了基本技能。

一切准备就绪以后,陶铸亲自率队前往劫狱。由于准备充分,敌人被突如其来的进攻打懵了,在陶铸率队里应外合的猛攻下,迅速落败。此战,敌人死伤20多个看守,而我方则无一人伤亡,等大批国民党军警闻讯赶来时,陶铸早已率队撤离,甚至还混入百姓中,看国民党军警的热闹呢。

陶铸有勇有谋,但脾气很烈,讨论任何事情时都对事不对人。1932年,毛主席亲率红军东路军攻下漳州,时任福州市中心市委书记的陶铸,向毛主席、林彪、聂荣臻汇报工作。提及未来闽东如何开展武装斗争的计划,得到毛主席等人的赞赏。

陶铸趁机说出自己的困难,又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希望红军能支援我们地方两个连的枪支……”陶铸话音刚落,林彪就急了:“拿出这么多枪?我们有困难。”陶铸一听这话,也急了:“我找你们要枪你们有困难,你们找我们地方要钱要粮,我们就没困难?”一句话,怼的林彪一时语塞,哑口无言。

林彪确实没有推脱的意思,当时红军确实有困难,4000多人的队伍,从井冈山向赣南闽西挺进时,一般人的人手里拿着的武器都是长矛、大刀。每人随身携带的粮食,也只有一斤炒米而已,若不是消灭了一支国民党部队,缴获了一些粮食,恐怕生存都是问题。

红军的处境不是困难,是艰难。但陶铸不管这么多,不高兴就说出来,即便是林彪也不行。毛主席见状,连忙解释了一下红军当时的情况,谁能想到,陶铸听了毛主席的解释还是不满意:“你们每人再背一斤炒米,找机会打仗去吧。”

陶铸气头上说的这番话确实有些激进,惹得一位红军将领不高兴,正要开口,被毛主席用眼神制止了。陶铸的脾气大,说话办事容易“出格”,但毛主席却不生气,反而对他的性格十分欣赏,笑着说了三个字:“是头牛!”

毛主席在漳州期间,带领军队发动群众,打土豪劣绅,缴获武器、物资接济当地的穷苦人。事后,将缴获到的几百支枪,全都给了陶铸。陶铸拿到武器以后,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信任,带领游击队连战连捷,队伍不断壮大,不仅建立了闽东根据地,还一路扩大规模,为闽南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陶铸脾气大,敢于直言,但办事说话都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从不会针对某个人。就以他和林彪上次因为武器而争执为例,陶铸就不是对林彪有意见。陶铸在延安期间,曾担任过王稼祥的秘书,经常参与讨论军事计划。

在一次讨论会上,林彪写的一份军事计划被陶铸拿在手中,看过以后,评价非常高。情不自禁的说了一句:“看看,军事计划写的多好。”原本一句夸奖也没什么,但陶铸紧接着又对一旁的叶剑英来了一句:“你就写不出来”,令叶帅哭笑不得。

正因为陶铸的性格耿直,敢说敢做,又具备真才实学,所以毛主席对他十分欣赏,也对他十分信任,否则当年也不会将几百支枪交给他,对于当时的红军而言,这可是一批“无价之宝”。

1937年,组织根据当时的抗日形势决定,在中原地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陶铸临危受命,义无反顾的冲到老鄂中根据地,在那里搞起了游击培训班。老鄂中根据地是一处抗日力量薄弱的地方,想要在这样的地方将工作干出色并不容易,但陶铸却做到了。

他整合各路抗日武装力量,又培养数百名干部,将游击区发展成鄂豫边区。1939年,陶铸又帮助李先念同志,将麾下的160人队伍壮大起来,迅速成长为数千人的队伍,为日后进一步发展壮大打下坚实基础。

除此之外,陶铸当年在福建组织的游击队,后来成为3野主力;交给李先念同志的游击队,后来成为2野主力。即便在1野和4野中,也有他当年组建的部分游击队成员被编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陈毅对陶铸的功劳很清楚,有一次对陶铸直言:“你称得上是2野、3野的鼻祖啊!”从2野、3野后来的表现来看,陈毅这句话对陶铸的评价其实已经很高了,但如果按照1野和4野中,也被编入了部分游击队成员来看,这句话其实还是有些保守了。

同时,李先念对陶铸的评价也很高,他说:“我要是授衔大将,那么陶铸就应该授衔元帅。”可见,陶铸的能力和功劳是有目共睹的,这也是毛主席为什么如此器重他的原因,建国之初,毛主席又再次想到了他,交给他一项艰巨的任务。

1950年,毛主席亲拟电文,命陶铸赴广西剿匪,限期半年之内,肃清广西匪患。彼时,广西匪患十分猖獗,借助广西山多、洞多的特殊地形地貌,为祸一方。广西土匪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从当地流传的一个谚语就能看出些端倪。

“司令满街走,土匪多如毛。 ”

可见,广西兵匪众多,人数多达数十万。在国民党的背后支持下,广西土匪甚至还煞有介事的出现了许多番号。据统计,广西土匪一共有1个兵团、18个军、74个师、31个纵队。还有一些所谓的“游击大队”、“突击队”多如牛毛,不计其数。

甚至一些地方出现了成规模的土匪,盘踞在群山之中,控制着十多个县,已经具备抵抗剿匪军队的能力。从这样的情况来看,广西匪患在建国之初已经到了很难处理,但必须要尽快处理的地步。

毛主席命令陶铸前往广西剿匪,是对陶铸的充分信任。时间紧,任务重,陶铸接到命令以后,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即赶赴广西,整顿军队,摸清当地土匪的情况,又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并向军队下达了命令:“一般的土匪头目,可不请示直接解决。”

剿匪期间,陶铸事必躬亲,并亲临剿匪前线,以“围鸟驱丛,围鱼驱水”之法,先后肃清了大小瑶山和十万大山的土匪。

陶铸顺利完成任务以后,重新返回广东,在毛主席的授意下,陶铸开始潜心治粤。因为陶铸敢于直言,毛主席很喜欢和他讲话。在他奉命治粤数年,干出了成绩之后,毛主席和他谈过一次话。

毛主席聊天,从不喜欢听人按部就班的汇报,反而会看似随意的提一些问题,实则每一个问题都能从细微处反应出对方的情况和状态。毛主席问了陶铸,他的辖区内一共多少个县,陶铸回答:“110个”。

毛主席又问他去过多少个,陶铸迅速回答:“105个”,毛主席对他的答案很满意,在此次聊天之前,他就听说了陶铸很勤勉。当毛主席问他是否真如传闻所言,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下面跑时,陶铸郑重地回答主席:“主席一再告诫我们不要脱离群众!”

1966年,陶铸已经在广东主持工作10多个年头,毛主席在这一年将他调到了中央出任中央常委。将自己的一生,无悔的献给了人民,正如他所写的那般,如同青松生长,无惧一切艰难,绘就壮丽人生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