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看完潘汉年办事,毛主席为何对周总理说:此人不可信用

2022-12-07 17:05:07

对于我党的发展而言,隐蔽战线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存在。

卓越领导人李克农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红色特工”的名号是无人不晓。


李克农

同样出色的还有陈赓,他在1928年的4月化名“王庸”担任了刚组建不久的中央特科首长一职,在情报战线上演绎了自己惊心动魄的传奇人生,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将。


陈赓

可同为隐秘战线的奋斗者,1925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潘汉年不仅认证上只有一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还曾被毛主席直接评价“此人不可信用”

潘汉年做了什么竟惹得毛主席这样说?潘汉年的一生又经历了什么?
为中央红军长征借道

1933年9月25日,蒋介石的野心再一次用在了真章之上。

100万人的军队、200架蓄势待发的飞机是蒋介石的苦心孤诣,用于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的兵力更是达到了50万。


蒋介石

至1934年的5月,中央红军欲在根据地内粉碎“围剿”的希望已经渺茫,中央书记们商讨后一致决定撤离,突破口就定在西南部的粤北。

只不过硬拼对于彼时的红军而言绝非良策,组织决定致力于巧胜,因此在10月5日的时候,一场潘汉年、何长工与粤军的谈判就在寻乌县的罗塘镇展开了。


潘汉年

发生如此“诡异”的一幕,多亏了广东军阀陈济棠。

作为1935年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地方实力派之一,虽然投奔了蒋介石,可这陈济棠绝非愚忠之人。

当蒋介石任命其为国民党“围剿”南路军总司令的时候,陈济棠心中不是担当大权的喜悦,而是既担心与红军作战将自己的本钱全部输掉,又担心蒋介石以“围剿”之名,让他的部下进驻广东。


陈济棠

无论怎么讲,对于陈济棠而言,与红军的交锋都是“能避则避”为最好,知晓他的顾虑,实际上的我军在“反围剿”的过程中已经加紧了与陈济棠的联络,10月5日面谈的时候,潘汉年更是带上了朱德的亲笔信,最终在蒋介石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达成了五项秘密协定。


朱德

潘汉年将事件的顺利进展尽数告知了周总理,得知消息后的周总理甚是高兴,说出一句“这对于我们红军和中央机关的突围转移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事实上,与陈济棠的秘密合作也是真的派上了用场。

当中央红军准备集结突围的时候,红军总部遵照约定用密电告知陈济棠,而陈济棠表面之上虽派遣部队堵截,但背地里却是划定路线让红军一路畅通无阻。

10月25日,红军冲破了蒋介石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11月4日又顺利通过了第二道,最终毫发无伤地通过粤军防线进入湖南。


陈济棠

陈济棠用“送客式的追击”换来了蒋介石“按兵不动,不予截击”的斥责,而潘汉年与何长工却用谈判“借道”的勇敢,从掌握十几万陆军、近百架飞机的陈济棠手下帮助中央红军顺利度过湘江。

就此一事,潘汉年对我党的贡献就是巨大的。

长征的伟大胜利扭转了红军在战局之上的不利形势,而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之后,潘汉年和陈云就秘密离开了队伍,没过多久就出现在了上海。


陈云

这一次,属于潘汉年的任务是恢复上海地下党的秘密工作,并且设法与共产国际打通联络线。

此次任务非同寻常,党中央之所以选择潘汉年,除了看重他在长征之时的突出表现,也因为其有着在隐蔽战线上的工作经验。


潘汉年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叛变的是蒋介石对革命的忠贞,但为此付出代价的却是各地遭到严重摧残的革命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中共党员的人数直接从近六万锐减到一万。

情况险峻,危机重重,中国共产党急需建立一个由党中央直接领导的情报部门,用来保障中央机关和党组织的安全。

中央特科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成立的,担任行动科科长一职的便是顾顺章。

对于这座“红色堡垒”,周总理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可这一切,还是被顾顺章给毁了。


周总理

1931年顾顺章叛变革命,先后800多名中共党员因他一人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而为了避免更多的牺牲,中央特科必须尽快改组重建。

在重新网罗的一批人才中,潘汉年就在其中,他主管的就是情报工作。
用谈判艺术与方法捍卫党和红军的尊严

而在这一岗位上,潘汉年的功劳也是不可谓不大。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旁国都在事后感慨唏嘘世事无常,可在战争尚未爆发之前,潘汉年就向党中央报告了“苏德战火一触即发”的重要消息。

虽有“未卜先知”之意,但其中饱含更多的却是潘汉年的警觉意识,而他精神敏感的涉足之地也不仅是在国外,对于蒋介石的“风向”,潘汉年也可谓是“用尽心思”。


潘汉年

华北事变之后,潘汉年带着毛主席致以宋庆龄、周总理致以国民党代表的信离开陕北,以“联络代表”的身份坐上了国民党的谈判桌。


宋庆龄

虽然不用背负谈判责任,但是整个过程还是充满着斗争。

作为国民党方代表的陈立夫拿出的态度始终是冷淡的,潘汉年识别出了蒋介石“假谈判、真收编”的阴谋,敌不退,他也不让,在11月19日召开的会谈上坚持先停战、后谈判的原则。

一心只想“压”红军一头的蒋介石方自是不会同意,可潘汉年却不慌不忙,从包中拿出早已预备好的《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交给陈立夫,再次申明一句“这是对国家和民族最负责任的意见”走下了谈判桌。


陈立夫

不欢而散的谈判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但就潘汉年而言,他却在陈立夫强装的无畏下识别出了国民党方面的合作意向,为以后的再次接触做到了“心中有底”,为“联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的改变助力。

攻人容易攻心难,作为一个游走在神秘战线,负责联络各方的关键人物,李宗仁、阎锡山、刘湘等多位在国民党内具有一定实力的人物,都是潘汉年锁定的目标。


刘湘

潘汉年希望自己能争取让他们对合作抗日产生积极正向的理解,以此来促使蒋介石停止对革命根据地无畏的攻击,将炮火留给更“值得”的敌人。

而就这一方面,潘汉年所取得的成果也是相当显着的。

1936年8月之前,张学良、杨虎城等地方实力派虽然有心抗日,但行动也仅是停留在抗日反蒋,联共抗日根本就不在他们的选项之中。

但潘汉年的出现,打破了他们思想的局限,10月26日,刘湘表示“不再参加内战和‘剿共’”,而在12月12日面对错误执念根深蒂固的蒋介石,张学良与杨虎城也用联合发动兵谏促成了统一局面的最终确立。


张学良与杨虎城

西安事变爆发之前,潘汉年在上海多方游走推动战线的建立,而在西安事变爆发之后,他也很快收到了“和平解决、避免内战”的战略方针。

收到毛主席12月19日“避免亡国惨祸”的指示,潘汉年迅速赶到南京与宋氏兄妹一同商议西安谈判之事,而后又再次面见陈立夫。

论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多亏的是党中央正确主张的胜利,但同时也少不了潘汉年的努力成果,但凡是毛主席下发的指令,潘汉年都做到了“言必行,行必达”,可为何如此表现优异的他,会受到毛主席“此人不可信用”的评价呢?


毛主席

事情还要从潘汉年1943年隐瞒的一则秘闻开始说起。
此人不可信用的原因

梧高风必至,花香蝶自来,可树大招风,找上门的不知道是不是龙卷。

1943年的时候,潘汉年回到上海工作,为了了解自己离开之后上海的情报工作情况,他一到上海就与刘人寿取得联系,表明自己要与李士群见面。


李士群

可当潘汉年亲赴苏州去拜访李士群的时候,他却没在家,原本扬言李士群就在苏州的胡均鹤迅速改口,称自己记错了,李士群是在南京。

听到这里,潘汉年心中就有了些疑虑,他不知道胡均鹤和刘人寿葫芦里在卖什么药,但最终他还是决定去南京。

抵达南京之后,潘汉年确实见到了李士群,只不过还有另一位“不速之客”早已等候多时,那便是汪精卫。


李士群与汪精卫

见到潘汉年的第一眼,李士群甚至一句话客套话都没说,直接一句“汪精卫要见你”,就半推半搡地将潘汉年塞进早已备好的车。

这一下,潘汉年算是全弄明白了,可却并没有什么用,他明知两人是想借自己的身份向汪精卫邀功,以期赢得更大的倚重,但他已是骑虎难下。

请示汇报已然是来不及,断然拒绝也绝非是明智的做法,因为一旦真正与李士群撕破脸,潘汉年若是想从他的口中捞得一星半点“扫荡根据地”的情报就会是不可能。


潘汉年

权宜之下,潘汉年只能将计就计,可他见到汪精卫时表面虽是保持尊重,心里却是有着十二万分的蔑视,他瞧不上蒋介石一派所有人的作风,实质性的合作和进展更是没有谈成。

本来无事,但是潘汉年恐觉自己有口难辩,因此即便拥有多次能将此事和盘托出的机会,他都三缄其口,并未向组织交代清楚,直到1955年。

虽然告知陈毅的时候,潘汉年是主动的,可实际情况是,当时的情况已经由不得他不开口。


陈毅

1954年9月,杨帆因在上海“重用、包庇和掩护一批反革命分子”的证据确凿被逮捕,而作为杨帆的顶头上司,潘汉年唯恐顺藤摸瓜,调查到自己的身上。

被动的败露与主动的坦白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在1955年4月1日的时候,潘汉年主动找上陈毅坦白了自己早在1943年曾被李士群和胡均鹤挟持去见汪精卫的经过。

因为潘汉年身份的特殊性,得知消息的陈毅被吓了一跳,第二天就直接亲赴中南海,将此事汇报给了毛主席,并且随即呈上了潘汉年的自证材料。

既知自己的身份特殊,又有多次可以开口的机会,但潘汉年统统没有,他的这般作为已经违反了多条党内规定,是属约束不够的大不该,因此毛主席才会对周总直接一句“此人不可重用”。


毛主席

也许有人会说,毛主席所言的这句话有些过于严苛,可潘汉年是秘密战线的成员,从加入战线的那一刻起,他身上背负的就不止是自己一人的生命,而是秘密战线的所有成员。

12年隐瞒的风险,不止是潘汉年一人在背负,而是我党我国,可潘汉年却仅是因为自己说不清楚就三缄其口,实属不该。

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迹在历史的长河中比比皆是,毛主席虽然说出一句“此人不可重用”,但却没有拂去潘汉年身上为我党我国做出的功勋,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前辈,亦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统战能手。


潘汉年晚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吾辈应当以此为警醒,恪守对党的忠诚、对原则的坚持,为新中国的更好发展,做出更大的突破,这是使命的传承,亦是吾辈与生俱来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