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河北张家口草原怪楼引争议,1999年专家通过一根钉子,解开真相

2022-11-16 17:05:07

喜欢杨家将故事的朋友都知道,辽国有一位萧太后,这位太后独掌辽国大权,是杨家将最大的对头。

杨家将的故事虽然有虚构的部分,但是萧太后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而且在河北张家口有一栋建筑,据当地人说,这就是这位萧太后的“梳妆楼”。

考古学家在考察这座“梳妆楼”的时候,意外地从一根钉子中,发现了这座“梳妆楼”的秘密。

那么这里到底是不是辽国那位萧太后的“梳妆楼”呢?钉子中暗藏的秘密又是什么?
怪楼传说多,哪个才是真?

这座“梳妆楼”,就矗立在河北张家口沽源县的坝上草原上。

一马平川的草原上,突然出现一座砖砌的小楼,本身就有点突兀了,而且这座小楼的样子也有些奇怪。

小楼是砖砌的,不仅没有采光通风的窗户,连房顶都不是汉族常用的两面坡式屋顶,而是圆形的。

提起这个怪异的小楼,当地的老人们能讲一箩筐的故事。

因为辽国把女人住的地方叫做“梳妆楼”,所以沽源县这座被当地人认为是萧太后住所得建筑,也被叫做“梳妆楼”。

现在这座小楼的门头上,还清楚地写着“梳妆楼”三个大字。

清代的《口北三厅志》中,也记载了这种说法,但是书里更多地是将这个看作是当地人的一个传说而已。

当然,除了“萧太后梳妆楼”之外,在当地的野史传说中,这个建筑还有另一个更加玄乎的说法。

据说这座楼,是为了纪念一位得道高僧而修建的。

这位高僧在圆寂之前,就已经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所以特地来到沽源县外这片草原上坐化了。

几天之后,人们才发现了盘坐在草原上的高僧,大家商议之后,筹钱安葬了高僧,并在他坐化的地方修了一座圆顶的高楼纪念他。

一开始这座高楼被大家叫做“竖葬楼”,后来因为这个名字不好听,大家叫着叫着,就成了今天的“梳妆楼”。

这种说法虽然玄幻,但是却透露出来一个信息,那就是这个矗立在草原上的圆顶建筑,和墓葬有关系。

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像这种名字,与原来大相径庭的现象非常普遍。

人们口耳相传难免会有舛误,再加上朝代更替,如果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那么历史,就会成了人们口中的“传说”。

关于这个“梳妆楼”,当地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这座建筑下面有一条密道,能直接通向“小宏城”遗址。

“小宏城”就是忽必烈的察汗淖儿行宫,遗址距离“梳妆楼”不到5公里,如果真有密道也是说得通的。

而且站在“梳妆楼”中用脚跺一下地面,即使是平常人,也能判断出地面下是空的。

所以也有人说,“梳妆楼”其实是忽必烈行宫的一处前哨,地下有密道跟行宫相通,如果有紧急情况,这里也是一处撤退的地点。

从建筑形制来看,这种圆顶的建筑,也和元代的“圆顶殿”如出一辙。

从这些方面来看,似乎作为忽必烈行宫的前哨这一说法比较可信,然而这么一来,“墓葬”的说法又是从何而起的呢?

为了搞清楚沽源县的“梳妆楼”到底是做什么用途的,1999年,河北省文物局决定在“梳妆楼”附近试着进行发掘,看能不能找出“梳妆楼”的秘密。
长钉破解谜题

河北沽源县草原上这座孤零零的额“梳妆楼”,除了门头上三个大字之外,是没有任何资料能证明它用途和年代的。

文物所的专家在周围实地勘察时,发现了很多零散的琉璃碎片,但是“梳妆楼”本身却没有任何琉璃的构件。

专家只能把这些琉璃碎片放在一边,转而在“梳妆楼”的西边一条30多米长的沙梁子展开了挖掘。

选择这里的原因,是因为专家在这里发现了一些残砖剩瓦,当考古队在这里下挖了30厘米之后,果然有了发现。

沙梁子下面,竟然是一座完整的建筑遗址,残存的墙体、还有地面铺设的青砖,和“梳妆楼”特别相似。

接下来的十几天里,考古队又在那座“梳妆楼”的附近,发现了其他三座类似的建筑。

在距离“梳妆楼”20米的地方,还发现了类似墙体的遗迹,根据规模来看,似乎是“梳妆楼”院墙。

从这方面来看,这里之前应该是一个古建筑群,这似乎更加肯定了“忽必烈行宫”这种说法。

虽然大致可以确定这种说法,但这些建筑到底是萧太后的“梳妆楼”,还是连接忽必烈行宫的“前哨”,依然没有确切的遗迹能够证明。

虽然此后又有建筑地基的遗迹被考古队发掘出来,但是当地的一位老人,却向考古队提供了一个线索。

这位老人说,在“梳妆楼”北边的山坡上,他们每天翻耕的时候,都会翻出很多石头。

考古队立即根据老人说的情况立即展开勘察,揭开这里的土层之后,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排列成圆圈形的石头圈。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石头圈中,考古队还发现了一副人骨。

根据这个线索来看,似乎“梳妆楼”又是一个墓葬群,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又要推翻之前忽必烈行宫的猜测了。

为了搞清楚“梳妆楼”到底藏着什么秘密,考古队决定,从“梳妆楼”入手,看这里到底有没有密道。

当考古队在“梳妆楼”正中挖开30厘米深的时候,呈现在大家眼前一个小物件,让专家们眼前一亮。

这是一枚足有10厘米长的钉子,经过专家仔细辨认,这种钉子,一般是当作“棺钉”的。

在“梳妆楼”的正下方挖到棺钉,几乎就可以确定,这里既不是萧太后的柱状楼,也没有通向忽必烈行宫的密道,而是一处墓葬。

如果是墓葬的话,所谓的“梳妆楼”,其实就是古代墓葬的附属建筑:享殿。

“享殿”就是供奉排位、供后人祭祀的地方,它的规模也是和墓主人身份相关的,明十三陵中就有这样的建筑。

根据地面建筑遗存来看,这里的“享殿”规模确实不小,再结合“梳妆楼”圆顶的形制,专家判断,这里应该是元代一个贵族的墓葬。

而且这个贵族,应该也是一个王族成员,至于这里到底埋葬的是哪位权贵,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挖掘。
“梳妆楼”原是“树葬楼”

随着对“梳妆楼”地下挖掘的进一步深入,之前在附近发现琉璃制品的疑问也得到了解答。

考古队找到墓口之后,在挖开回填土的时候,发现了很多琉璃构件和汉白玉石板。

根据这些已经被损坏的琉璃构件和石板,专家判断,这里应该已经被盗墓贼光顾过了。

后续的挖掘中出现的盗洞,也证实了专家的判断。

考古队虽然挖开了主墓室,找到了三副棺木,但是里面的陪葬物品也被洗劫一空,让考古队想在这里找到墓主人身份参考的愿望落空了。

就在大家都比较沮丧的时候,突然有人在角落里发现一枚印章,瞬间让考古队员们心情大好。

然而专家在经过仔细辨认印章上面的文字之后,还是没有得到有关墓主人身份的信息。

此时唯一能让考古队感到安慰的,就是破解了“梳妆楼”这个名字背后的秘密,并且还有棺材要打开,说不定能在棺中找到墓主的信息。

专家在对棺木进行研究后,才发现这个墓葬竟然是史书上记载的“树棺葬”。

所谓“树棺葬”,就是将一段树木直接挖空,然后做成墓主人的棺木。

这种墓葬形式,只有蒙古贵族,或者职位比较高的官吏才能享用。

据说成吉思汗死后,就是用树棺深埋地下,然后又让千军万马踏平地面,等到青草再生之后,成吉思汗的墓就彻底找不到踪影了。

挖掘“梳妆楼”墓葬之前,这种墓葬形式也只是史书上记载过,如今树棺葬就在眼前,让专家十分高兴。

搞清楚了名字之后,接下来就是确认墓主人的身份问题了。

专家通过对人骨的鉴定,初步估算出墓主人去世的时候,年龄在30岁左右,是一个男性。

另外两幅棺木中的人骨,一个年龄20岁,另一个是60岁,这两具人骨,都是女性。

这三副棺木中,陪葬品几乎都被盗空了,考古队只能根据现存的一些物品,得出墓主人是一位武将的推论。

盗墓贼不仅卷走了墓室中陪葬品,还把墓碑的铭文凿掉了,并把墓碑回填到了墓坑中。

专家根据这些墓碑上残留的字,拼凑出了一个名字:阔里吉思。

历史上叫阔里吉思的人一共有3个,但是年龄和墓主人符合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忽必烈的外孙,蒙古汪古部的首领阔里吉思。

这个阔里吉思先后娶了两位公主,第一位是忽必烈的孙女忽答迭迷失公主,这位公主不幸早逝,他又娶了爱牙失里公主。

阔里吉思虽然是贵族之后,但是却战功赫赫,因此不但能先后娶两位公主,也被元成宗封为高唐王。

公元1298年秋天,在与察合台汗国(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的交战中,阔里吉思不慎被俘,因拒不投降被杀害。

为了劝降这位大将,察合台汗国也许诺阔里吉思,只要他肯投降,也让他迎娶公主,却被阔里吉思拒绝了。

元成宗痛失爱将和女婿之后非常悲痛,不惜用极大的代价,从察合台汗国手里将阔里吉思的遗体接了回去,安葬在河北沽源县的草原上。

正因为看重阔里吉思,所以他的墓葬才能有这样的规格。

后来他的第二任妻子寿终正寝,也和第一任妻子一起和他长眠在这里,这恰恰和墓主人身边一具20多岁,一具60多岁的女性遗骨相印证。

这也从侧面验证了墓主人是阔里吉思的事实。

只是可惜阔里吉思墓的陪葬品已经被盗掘一空,从盗墓者毁坏碑文的举动来看,这可能不是一般的盗墓行为,而是跟朝代更替或者战争相关的。

只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梳妆楼”,应该是“竖葬楼”,在人们口头给这座享殿改了名字之后,所谓的“梳妆楼”就连着萧太后的故事流传开了。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梳妆楼”这样以讹传讹的事情还有很多,如果没有考古工作者的细心求证,“阔里吉思”的身影,也许还会被“萧太后”的光芒一直笼罩。

纠正历史、展示历史,这或许就是考古工作的意义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