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抗联留在国内最后的小队,队长成功越狱,建国后任副省长

2022-10-23 17:05:05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42年8月,在坚持了3年以后,东北抗联终于扛不住了。

杨靖宇、赵尚志相继牺牲,加之抗联一直没有稳固的根据地,此时已不足千人。

为了保存东北抗联最后的火种,周保中带领700余人转入苏联远东,后来被编入教导旅。坚持留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坚持抗战的,只有马克正小队、于天放支队等少数人员。

前排正中间为周保中将军

马克正小队,活动在绥佳线的神树、鸡岭、朗乡、带岭一带烧炭的工木营,队长马克正是第三路军教导队指导员,小队还有4名队员:杜希刚、王宝发、曲连生和常春生。

马克正,1920年出生于安慰怀远,11岁时随母亲到汤原投靠闯关东的父亲,父亲马敬之因病去世后,马克正在陈芳钧引导下到桦川读初中并加入组织。第二年,马克正被派往梧桐河金矿组织起义。

1937年7月29日,马克正在陈芳钧协助下,组织80多矿警和50多工人发起了抗日武装起义,缴获了80多余支步枪、1挺机枪,还有1000多两黄金、大量大米、白面、被服和马匹。

起义军整编为戴鸿宾抗联第6军第1团,陈芳钧任团长,马克正任1连指导员。后来,马克正被两次派往苏联境内学习无线电,返回东北后出任抗联第6军教导队的指导员兼电台负责人。

周保中和抗联主力进入远东以后,马克正带领5人小队坚持抗战和宣传。

抗联第6军军长戴鸿宾

1943年1月6日,正是24节气的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马克正小队的曲连生、常春生由于受不了严酷的环境,先后叛逃。马克正带着杜希刚、王宝发,化名转移到小白山西南岔的一个木营活动,这里平常一般有八九十个伐木工人、烧炭工人。

有一天傍晚,一个熟悉的工人悄悄给马克正透了一个口风:姓王的把头吃了晌午饭就上街了,至今还没回来,马克正马上意识到,王把头很有可能是去森林警察队告密去了。

果然,夜半时分几十个森警摸了上来。马克正、杜希刚等人早有准备,他们出其不意干掉伪军3个机枪手,然后消失在茫茫夜色里。马克正判断森警天一亮必然回来报复,就提前埋伏起来。

黎明前,日伪军一来就被马克正小队堵住了退路。

此次伏击战,马克正小队击毙3个日军3个森警,而自己无一伤亡,他们离开王木营转向了鸡岭木营,继续下一站的抗日宣传工作。就这样一边战斗一边宣传,1943年底小队发展到十余人。

抗联战士

1943年8月,马克正小队在绥棱十一井筹运粮食时遭到围攻。

马克正带领孙国栋、周占鳌、赵文有、靳国锋等10名队员,开枪打伤2名伪警察冲出了伪军包围圈,然后转移到六井子以东娘娘庙的树林里。这一次被伏击有惊无险,没有人员损失。

这一年11月,马克正又和杜希刚、张维纯等人化装成伐木工人,到铁力东的老金沟南伐木场发动工人。不料又和日伪讨伐队遭遇,一番激战小队打死日军8人伪警12人,队员张维纯牺牲。

眼看东北生存环境越来越差,马克正带领11人进入远东,任教导旅机要秘书。

抗战胜利后,马克正随苏联红军回到东北,出任哈东保安队司令、哈东一分区副司令,后改任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成立后,马克正任独7师1团副团长,后改称39军152师454团副团长。

454团是39军152师的主力团,干部来自五湖四海,既有湖南、江西、山东、江西等地老红军、老八路、新四军,也有像马克正这样的抗联干部,但是战士多来自哈尔滨,号称“冰城子弟”。

1949年1月8日,马克正在前沿观察进攻路线时,被敌人冷炮击中牺牲,时年29岁。

马克正烈士

马克正转入黑龙江以北的远东以后,小队的杜希刚转入于天放支队。

杜希刚,原名杜希宝,1920年8月出生于黑龙江汤原,从小给地主放牛,靠自学能写文章。15岁时参加了抗联6军3师,因为射击天赋和后天努力很快成长为6军有名的神枪手。

杜希刚跟随3师8团团长王明贵参加过漂筏河屯伏击战,此战,王明贵率领40多名战士巧设埋伏,全歼日军150余人而自己无一伤亡,神枪手杜希刚也在这次战斗经受了锻炼。

1939年初,杜希刚被编入雷炎、郭铁坚骑兵支队。

2月18日是农历除夕之夜,骑兵支队80余人悄悄出了深山,来到海伦地区的李老卓屯,准备在这里休整一下过一个大年夜。不料,海伦县警备队很快获悉这一消息,乘火车星夜赶来。

大年初一凌晨,天还没大亮枪声密集地响了起来,双方陷入对战。

打到下午,日军后援大批赶来,还带来两门迫击炮。傍晚4时许,雷炎派杜希刚等10人用4挺机枪掩护大队突围,最终10人牺牲6人杜希刚等4人重伤。突围中,支队长雷炎等近20人牺牲。

战后,杜希刚带着7个伤员在一个地窨子养伤,被敌人发觉后又一路忍饥挨饿寻找一个多月,终于全部回到骑兵支队。此后,杜希刚和9支队、12支队合作,多次袭击伪警所缴获大量弹药补给。

开国少将王明贵

杜希刚进入于天放支队的1944年,是抗联最艰苦的一年。

于天放,原名于九公,1908年4月出生于黑龙江呼兰一个地主家庭。由于家境殷实,于天放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不仅读过私塾还是齐齐哈尔第一工科职校的学生运动领袖。

在这所职校,于天放结识了张甲洲。后来,于天放以黑龙江省状元身份考入清华大学采矿专业,而老同学张甲洲也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在清华期间,于天放又结识了数学系的冯仲云。

“九一八事变”后,于天放和张甲洲、张文藻、张清林、郑炳文、夏尚志等5人投笔从戎,回到东北。张甲洲组建了巴彦抗日游击队,于天放任特派员。“七七事变”后和祁致中抗联独立师合编为11军,张甲洲牺牲,于天放任随营学校教育长。

于天放不但是优秀的指挥员,还在战斗之余创作了“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样的歌词。1942年8月,抗联主力在周保中带领下进入远东,于天放支队继续在东北的深山老林坚持战斗。

1944年12月19日,由于叛徒出卖,于天放在绥棱县宋万金屯小学被捕,杜希刚、于兰阁、王明德、等人也相继被捕入狱。最后的抗联,在1944年岁尾进入了最黑暗的一天。

于天放

于天放被捕后,从庆安监狱转押到北安伪警务厅特高课收容处。

日军知道于天放的身份,特务费尽心思对于天放大献殷勤,妄图软化劝降。

软的不行日军又来硬的,辣椒水、老虎凳、火钳子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但是,这样的伎俩对于天放都是无用功,日本人还不敢对于天放处以极刑,妄图让他画出小兴安岭的地图对付苏军进攻。

于天放想出一个“越狱”计划,在2号牢房磨磨蹭蹭画地图,一面暗中查看出逃路线,还和3号牢房的抗联第3军侦查排长赵忠良取得了联系。1945年7月,青纱帐起来了,山里野果也能充饥了。

于天放表示地图马上画好,为加快进度必须解开镣铐,急于得到地图的日军答应了。

凌晨,于天放撑狱警瞌睡之机用炉子上的铁棍将其打死,然后打开3号牢房放出赵忠良。两人打开三道铁门,击碎走廊窗户玻璃,从3层逃到外面分头逃跑,约定天亮后在大铁桥边工棚内碰头。

但是,天亮以后于天放没有等到赵忠良,只好一个人独自出城而去。

关东军闻讯大发雷霆,在整个东北地区搜捕于天放。于天放在群众掩护下东躲西藏,8月16日终于在老莱村听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赵忠良则没有这么幸运,被日伪军搜捕后杀害了。

建国后,于天放曾任黑龙江军区副政委、副省长,1967年5月辞世,年仅59岁。

杜希刚等人也在苏军解放东北后获救,1963年1月因积劳成疾去世,年仅4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