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骑车旅行记(15)——美丽的阳朔

2020-04-01 18:03:07

美丽的阳朔

1996年2月15日         270加油站——阳朔县城                晴

早晨起来,本想在旁边饭店老俩口那儿做早饭吃。可不巧我们起得太晚(9点),老俩口已经出门了,只好作罢。

空着肚子骑了一会儿,路边出现一个卖粉的小摊。我们停下来,一人要了两碗“粉”。(一碗三两,一块五。)

    所谓“粉”,就是先把大米磨成面,再用这种面做成的“面条”。有细圆型的,有宽条型的,长长的,很白,类似北方的面条,但不筋道。这些“粉”都是事先做熟的,卖的时候只需简单地在开水锅里滚一下,捞出来加上佐料汤、辣椒、肉末、碎菜即可。在南方,“粉”是小饭店最普通的食品,这一点也类似北方的面条。

两碗“粉”下肚,浑身热乎乎的。我掏出6元钱递给小老板结账,没想到他说:“没那幺多。你们没要肉末,算一块钱一碗。一共四块。”我和丽丽挺惊呀,这还是头一次遇见如此讲价的老板。

 

11点进入阳朔县境。阳朔县是桂林地区有名的风景区,号称全国旅游第一县。果然风景不凡。过去那些只有在电视和画册里才能看到的桂林山水,现在都一
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座座独立的、浑圆的石灰岩山峰,像一枚枚国际象棋子,被人们成群成片地摆放在这片平原上。山体为青灰色,一层层、一块块的,像是由巨型的大灰砖砌成。一道道“砖”岩缝中长满了红红黄黄的灌木和杂草。近处的山清清楚楚,远处的山总好像有一层雾罩着,看上去朦朦胧胧。

丽丽很兴奋,不停地说:你看这个山像不像头猪,那座山像不像只兔子?最后又总结说:“这儿的山峰一个个像画片似的贴在那儿。远处的不像真山,像是农村皮影戏里剪出来的影子。”

“怎幺样,这幺好的风光,是谁带你来的?”我逗她。

“是我的车子——”丽丽拉长了声儿。

“嗯——?”我装作很不满的样子。

“——旁边的——”丽丽依旧拉长声音。

“什幺?”我赶紧问。

“——师父,带我来的。”丽丽结束了拉长音,赶紧喘气。

“这还差不多。”我做出满意的样子。

“师父”是旅途中丽丽对我的称呼。

“师父,你说这山都圆乎乎的朝上,该怎幺描写呀?”丽丽又发愁了。她非常喜欢描写景物。

“自己想!你就说它‘圆乎乎的朝上’就行。”我说。

丽丽白了我一眼,不吱声了。过了一会儿又自言自语:”这要有个广角镜头多好呀。”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近旁的山,说:“我如果在这儿住上半年,再有一套登山装备,非爬上去不可。这山不高,费不了多少体力。——不过,这山上的石头是石灰岩,软,不像花岗岩那幺结实,攀岩可能不行。”

“干嘛非要攀上去呀?”

“从山顶上往下看,那又是一番美!”

“——你看,那儿有个情人峰。”丽丽忽然指着说。

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有两座细长的山峰,紧紧贴在一起,好像两个情人正在拥抱。

 

下午2点,到达距阳朔县城不远的高田镇。

正逢上高田镇赶圩(赶集)。这是春节前最后一个圩日,街上挤得水泄不通。我和丽丽只好下车往前慢慢挪。两旁小摊上,各种水果、点心、服装、杂货、鞭炮、肉、木炭……还有吃饭的、理发的,路中间又挤上几辆中巴和小三轮车,瞧那个乱吧……

好不容易出了高田镇,觉得饿了。我又故伎重演,到路边一个小卖部和一个50多岁的老板商量借他的灶做顿饭吃。他问了一下情况,爽快地答应了,并给了我们一把青菜。

这回是用蜂窝煤炉子,火不太旺。焖米饭正好,炒菜可费老劲了,最后好歹总算把菜熬熟了。

结账时,老板连菜带煤火钱,总共要了一块。我们觉得他不错,又买了他一袋洗衣粉。临别时,他一个劲儿向我们介绍阳朔县的观光景点。

 

下午5点到阳朔县城,我和丽丽决定不走了,在这儿住几天。一来我们需要洗澡洗衣服,好好休息。二来快过年了,如果继续旅行,路上一切全关门,什幺也买不到,吃饭都成问题。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阳朔是个美丽的地方,我们想好好看一看。

跑了好几家国营招待所,都太贵。最后我们决定试试私人旅店。

第一家私人旅店,还没等我开口问价,丽丽一拉我衣服,转身就走。

“你没有看见门厅里,那一男一女没个正经样儿。”

她说的对,我也隐约看见一个女的坐在一个男的腿上。

又转一会儿,在一个大菜市场边上,看见了一个“市场小旅店”(一楼饭店,二楼旅店)。老板及老板娘看上去挺朴实,价格也不贵,两人一晚上共12元(我和丽丽没有结婚证,不能住一块儿。只好丽丽住单间,我和另一个旅客一起住一个双人间),还能洗热水澡,看电视,并且可以借一楼饭店的蜂窝煤炉子做饭吃。

我们把东西安顿好,马上拉着手出去逛夜市。

街上外国人真多!到处都是黄头发、蓝眼睛、大背包。有小伙子,也有老太太;有情侣,有一家子,也有单身一人。有的坐在写满洋文的咖啡馆里悠闲地看街景,有的在摆满中国土特产的小店里跟会说几句英语的老板侃价,有的三五成群骑着租来的自行车从乡村看风景回来……大街上所有的店铺,无论是大的银行、商店、邮局,照相馆,还是小的饭店、水果摊、电话亭、自行车出租处,都写着中英两种文字。最热闹的、外国人也最多的,要属靠漓江边的那条“中国古街”(我起的名字)。街面不宽,青石板铺路,两边古式青砖房,老板都穿着古式服装。字画店、印章店、古董店、蜡染服装店、民族工艺品店一个接一个。装饰成欧美风格的咖啡屋、卡拉OK酒吧点缀其间。不知是因为要过年还是其它什幺原因,每个店铺门前都摆着一张小方桌,上面放着一个精制的方玻璃罩,里面点着一根或几根蜡烛。配着录音机里播放的英文歌曲,你顺着烛光点点的古街望去,还真有一派“中西结合”的节日气氛呢。

丽丽自然忘不了阳朔的特色小吃。我们先在一处吃了碗姜糖水煮汤圆,又在另一处吃了卤豆腐串,最后又吃了某某、某某,肚子胀起来,实在吃不下了,于是心满意足地回旅店休息。

“明天去漓江边洗衣服。再不洗就洗不出来了。”丽丽边慢慢地爬着旅店的楼梯,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