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969年,天安门秘密拆除后重建,拆除时发现数枚炮弹和一个小木盒

2022-09-19 17:05:06

天安门城楼始建于永乐十五年,即1417年,后来经过500多年历史的冲刷以及数次自然人文灾害,天安门城楼已经变得破旧不堪、摇摇欲坠。

建国后由于接连受到了两次地震灾害,天安门城楼上的部分建筑已经严重变形,面临着垮塌的危险,一场彻底大修迫在眉睫。

1969年12月底,北京天安门城楼开始全面翻修,结果仅用时112天。

便让那个曾经摇摇欲坠、不堪重负的破旧城楼,蜕变成了现今装备齐全的壮丽建筑物。

而在旧天安门的拆除过程中,更是出现的两件“意外物品”。

当时,进行拆除工作的建筑工人,从天安门城楼中发现了数枚炮弹和一个小木盒!

小木盒里装着的是前人留下的“镇楼之宝”!

那么,炮弹是何来历,小木盒里的“镇楼之宝”都装着什么,天安门城楼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过往?

(1949年的天安门城楼)

接下来笔者将带领大家走进天安门城楼的前世今生。
一、五百年历史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四子朱棣封为燕王,北京就是燕王朱棣的封地。

10岁开始燕王朱棣就开始在当地运营,经过多年发展,朱棣在北京威信越来越高,燕地的实力也越来越强。

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皇位,成为了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朱棣是“造反出身”,但他是个有战略眼光、有能力的好皇帝,他知道当时中国最大的危险就是北方的边患。

于是朱棣将明朝首都从南京这个温柔乡里迁到了酷寒之地北京,牢牢盯着北方蒙古、后金等势力的一举一动,就有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说法。

迁都北京后,朱棣参考当时的南京城扩建北京,并安排能匠蒯祥设计、建造了承天门,这就是天安门城楼的前身。

但承天门自建成后就“命运多舛”:明英宗时造闪电击中,引起大火,首次翻修;天启七年大爆炸,承天门险被摧毁,再次翻修;

明末李自成一把火烧了宫殿,承天门基本被烧毁,清军入关后,顺治帝再次翻修。

顺治帝修完承天门后,将其改名为天安门,一是为清军入关正名,说是上天的安排,是天意,二是希望天下从此安定。

(天安门旧照)

后来八国联军侵华,联军炮轰天安门城楼,清政府无钱修葺,只能放置不管,军阀混战时,天安门城楼也成为军阀混战、谋取利益的牺牲品,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天安门城楼面貌才得到改善。

1949年1月北京和平解放,解放军入驻北京。在办理交接时,傅作义的代表递上了一排锈迹斑斑的钥匙,交接人员问这个是什么?

傅作义的代表说,这些都是天安门的钥匙。

接收人员很吃惊,他无法把赫赫有名的古建筑和这一串破烂般的钥匙联想在一起。

接收人员又进天安门内部看了看,因年久失修,天安门城楼上遍布着残砖断瓦,屋顶上杂草丛生,墙皮脱落,门窗缺失,有一块没一块,河中都是淤泥,可以闻到一股异味……

知道天安门破败的情况后,毛主席、周总理很痛惜,毕竟天安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毛主席和党中央决定,不仅要好好修葺天安门和城楼,还要在这里进行开国大典仪式。

在伟人们的支持下,天安门城楼焕然一新,而且此后伟人们经常会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重大庆祝活动,天安门城楼也因此经常被修缮,翻新。

然而天安门城楼毕竟是数百年的建筑了,即使修修补补,还是存在巨大的隐患。

根据技术人员的统计,加固零件的重量已经超过建筑物本身的质量,可以说老的城楼就是用“补丁”一点点叠出来的。

(69年邢台大地震)

1969年3月和8月,河北邢台发生了6.8级和7.2级的大地震,距离邢台400公里左右的北京也受到地震的波及,这让已破旧的天安门城楼变得摇摇欲坠,一场大修也显得迫在眉睫。
二、工程开始

地震结束后不久,专家开始对天安门城楼进行一次全方位的“体检”,他们发现许多木头都已经脱落或者破裂,急需更换。

不仅如此,工作人员又发现了令一个大问题,领导人休息位置后有一个大柱子,但大柱子内部已经基本中空,十分危险。

中央对天安门城楼的问题也很重视,于是党中央与专家联合出具了三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全部拆掉,但要保持原有形状,然后用新木替换掉全部木材,同时对重点部位、重点材料加固处理;

第二种方案是保留旧城台,拆掉城楼,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重建;

第三种方案是将所有的建筑全部拆除,后全部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重建,同时留下人防空间;

不管选择哪种方案,天安门城楼面临的都不是“翻修”,而是“重建”。

到底选择哪种方案,大家各抒己见,一些专家建议采用第一种方案,这样最能保留天安门的“原汁原味”,

一些则建议采用第二种方案,这样效率快,工艺也简单,容易见效。

一些专家建议采用第三种方案,因为这样最为牢固,而且设有人防空间,利于战略防卫。

专家讨论十分激烈,但最终没有确定具体实施方案,最终北京市革委会将三条方案汇报至了党中央,由中央做决策。

最终中央确定选择第一种方案,因为这种方案对天安门的外观改变较小,社会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耐震、工期短,更主要的是花费也更少。

方案定了,由谁操刀呢?经过精挑细选、曾曾考虑,组织上指定了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作为城楼重建的建筑单位。

因为天安门城楼使用的是木质结构,木工组的负责人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讨论,组织决定安排姚来泉作为木工组的组长。

为什么选他?一是他当时年纪不到四十,正当壮年,也爱学习,是个“好苗子”,二是姚来泉设计的模型车经常是国庆等活动的常客,而且他还是八级木工,是行业中的天花板。

(姚来泉)

1969年12月25日,包括姚来泉在内的北京五建技术人员得到了一个紧急通知:马上去单位报到,有紧急任务要做,不要问具体工作内容,到地方你们就知道了。

于是姚来泉等人一刻都不敢耽误,坐上安排好的汽车就出发了。

一会后,姚来泉等人来到了天安门城楼前,此时天安门城楼被一个巨大的棚子盖着,所有人都隐约地感觉到这里要执行一项前所未有的大任务。

不一会,一位中年男人给大家开了一个短会,他庄重地说道,根据国务院决定,现在要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同时要按照原来的规格和建筑形式重建一个天安门城楼。

这个中年男人然后加重了口气,他说现在国内外的形势很复杂,大家一定要严守秘密,不能对任何人提起这个任务,而且做这个任务一定要保质保量。

随后这个中年男人看着姚来泉说,来泉,你的技术好!以后你就是木工组的组长,你可要担得住啊!

姚来泉背部挺得笔直,他知道这是个光荣而重大的任务,他一定要好好做,一定要顺利通过这次最困难也是最光荣的考验!

一场规模浩大,也是史无前例的文物保护、提质工作也由此开始。
三、正式开工

开工的首要工作就是拆除旧城楼,但这绝对不是简单地推倒,而是要搞清每一厘米、每个结构的细节。

在开工前,毛主席也对这次工程提出了要求,一定要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当时一些人出现了畏难情绪,他们向上反映道,天安门的结构太复杂,工艺难度也太大,要不邀请国外人过来重建?

周总理听后直接言辞拒绝了,中国人的楼哪需要外国人来见?不能崇洋媚外,要相信中国的工人有技术,能圆满完成任务。

听到周总理的话,姚来泉感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又重了一分,绝对不能退缩,一定要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

姚来泉等人测量每一根木头,每一个斗拱、每一个檩和每一个梁。

为了弄清楚拼接方式,他们给每一块木料都编了号,还写上了内、外、上、下、左、右,然后画草图,并请来新华社的摄影记者拍摄了上千张照片。

最后,根据草图和照片把拆卸的木料反反复复按原样码了几遍,姚来泉等人终于弄明白古城楼的结构,这一下姚来泉心中有数了,他们开始正式拆旧城楼了。

然而拆到一半时,只听得“咚”一声闷响,姚来泉赶紧上前,原来发现了一颗大炮弹。

姚来泉赶紧让工作人员停手,然后向指挥部报告,说拆出了一颗炮弹。

不久,指挥部就和专家赶到了现场,经过研究,专家判定这是八国联军留下的炮弹,然后他们嘱咐工人们不要乱动它,组织上马上就就会把它带走销毁。

(弹洞照片)

专家还嘱咐工人们要小心作业,可能会有更多的炮弹。

果然,姚来泉等人拆除城墙时又挖出了几颗炮弹,看着这些炮弹,姚来泉等人们想到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屈辱场景,他们一定要把天安门广场建好,要让世界看看新中国的实力。

象征着屈辱过去的炮弹被销毁,一座崭新的天安门城楼即将冉冉升起。

在拆屋顶时,指挥部下达了命令,说一定要找到正中间的脊瓦,然后停工,等待专家。

接到命令后,姚来泉就带领两个工人爬上屋梁开始数脊瓦,他让工人一左一右站好,然后从两边向中间数脊瓦。

为了保险起见,当数到最后五块时,姚来泉让工人停下,然后给这五块脊瓦做上标记,接着给下面的人说中间的脊瓦找到了。

很快几名专家带着设备来到了施工现场,一个专家对姚来泉说,姚师傅,你把正中间的脊瓦打开,看下面有啥东西。

可是这块脊瓦又大又厚,两个工人怎么抬都抬不动。

于是姚来泉和一个工人掀起一边,把脊瓦支起来,另外一个工人拿着铁锤,把脊瓦砸碎了,然后在瓦片下面发现了一个木盒。

这个木盒显然已经被历史遗忘了很久,外面十分破旧,但上面还雕刻着龙的图案,可以看出它的做工很精美。

看到木盒时,一位专家显得很紧张,他小心地拿起木盒,然后屏住呼吸,轻轻地把木盒扣开。

(朱砂)

即使专家轻轻一碰,木盒直接烂成一块一块了,一个“大铁疙瘩”就映入了众人的眼帘。

“铜疙瘩”旁边还有三四块像石头似的东西,第一眼大家都看不出来是什么。

专家拿起了工具,鉴定出那个“大铁疙瘩”是个金元宝,而旁边石头状的东西,是朱砂和五彩粮。

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根据明清史籍记载,盒子里的东西是古代的所谓“镇楼之宝”,里面的金元宝、五彩粮和朱砂,则是古人用来辟邪之物,这很有研究意义。

最后专家把这些全部都带走、上交国家。
四、重建完成

拆除完工后,就开始重建工作了,首先要做的是打地基。

姚来泉认真研究了一下地基,他发现地下的砖都糟了,不能再用了,于是他在地基上铺上40公分厚的洋灰,再用钢筋混凝土加固,这样不仅能保留原来的轮廓,还能更加结实牢固。

由于工程“建筑材料必须更新、重建城楼寿命要达1000年”的要求,姚来泉开始考虑木料的来源。

思来想去,姚来泉决定要用楠木、柚木等优质木料,并用现代化学技术对材料进行防虫、防腐和防水处理。

当时新中国并不富裕,如何获得木料就成了难题。

最后姚来泉又想了个办法,他们准备搞个“废物利用”,把拆下的一些好木料加工一番,用在新天安门城楼的重建上。

当时这些木料还不够,幸运的是国家在海南发现了可用的材料,在海南军区的大力支持下,原本十几天才能运到的材料仅用时不到一周就送到了。

根据现场木工孙永林的回忆,这些材料像是红木,颜色或红或黄,而且遇火不燃,他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材料。

建筑物的骨架基本完工,开始设计外部形状和铺盖琉璃片,一些人建议城楼正脊两端的制高点不应该用龙形,要采用延安宝塔、井冈山等革命图形。

周总理知道后说,龙有什么不好,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龙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可以继续搞龙图案嘛!

于是天安门正脊两端的龙形得以继续传承,同时琉璃片上还印用了向日葵的图案,这样给城楼留下了特殊的历史印记。

在铺盖琉璃片尾声时,姚来泉嘱咐工匠要在脊梁的中间部位留下20厘米的空位,就是那个曾经发现盒子的地方,因为要放下新“宝物”。

原来领导们商议,要在城楼上放下一块汉白玉石,象征着顽强的意志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放汉白玉石时,姚来泉亲自操刀,为了防止污损,他小心地在汉白玉石下面铺上几层水泥,然后把汉白玉石牢牢固定好后,才用玻璃瓦把玉石盖住。

从此之后,纯洁的汉白玉石将见证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中华人民逐步实现中国梦的过程。

无论是原材料,还是施工条件,天安门城楼的重建可谓是困难重重,但在全体人员齐心协力之下,自开工到正式竣工只用了112天,这创造了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根据组织者回忆,这项工程一共动用了21省的216个部门,施工最高使用人数有2700多人,现场施工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速度之快,质量之高,堪称当时之最。

(新天安门)

根据姚来泉测量,旧天安门城楼的高度是33.87米,新建的城楼高度是34.7米,比之前高了整整81厘米,和工期一样又一次“超额”完成了任务。

1970年3月,周总理前去慰问前线的工作人员,看着崭新的城楼拔地而起,周恩来总理欣慰的笑了。

周总来总理和现场施工人员一一握手,然后说,同志们辛苦了,用了这么短的时间就把天安门城楼建的这么好,大家工作完成的很出色!

得到了周总理的认可,姚来泉等人都很感慨,自己没有辜负国家的信任和期盼!

1970年10月,天安门城楼前举行国庆盛典,现场汇集了人山人海,大家翘首以盼,期盼能一睹毛主席的真容。

在大家的期盼中,毛主席出现在了新天安门城楼上,他热情地朝楼下的群众挥手致意。

众人发现,相比去年,毛主席似乎站的更高了。不多人群中出现了一股惊讶声音,不是主席长高了,而是天安门城楼变高了。

此时姚来泉也在国庆庆典中,他对天安门变高并不惊讶,因为他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他感到很自豪。

结语:新天安门城楼比旧天安门城楼更高大、更牢固,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的坚强牢固,不可撼动。

这座新建筑不仅是上千能工巧匠的技术接近,更是新中国的一个标杆,标杆中华上下一条心,标杆着国家和人民携手前进,共同实现民族梦。
参考资料:

《国家人文历史-天安门居然重建过!这事儿据说连老北京也不知道》2016年4月5日期刊;

《国家人文简介-1969年中央下令:将天安门城楼拆除重建,发生了什么事?》2021年9月17日期刊;

《解放日报-天安门40多年前曾秘密翻修 用去6公斤黄金》2013年9月27日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