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浴血抗战,中国最缺的不是武器

2020-03-20 12:01:10

中东大铁路 〖30〗 欧亚交流产生的中国名马

冷兵器时代,如果选一种能够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动物,马肯定能名列前茅。

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养马,在《礼记·月令》中就有了马政的记载,它含有养马管理机构及其所颁政令两层意思。也就是说至少在殷商时期,我国就有了国家层面的养马体系。到了唐代,不论是挑选良马的"相马术"、管理马匹的法律《厩库律》,还是国家设立的马医机构,都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

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马政的兴衰,也是中原的兴衰。

汉唐盛世时气吞万里的远征,背后是强大国力支撑的养马业;唐朝之后的数千年间,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入侵中原农耕地区,马蹄声碎,无数生灵涂炭,华夏民族是世界上遭受游牧民族蹂躏,苦难最为深重的民族之一。

时光荏苒,好多北方民族都已融入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古代的血泪史就不多说了,重点讲讲20世纪以后中国的马业。

尽管热兵器的发明,特别是自动武器的普遍使用,使得骑兵作为突击兵种的作用大大下降,但马在军事上的用途并没有降低,直到二战结束,军马依然和飞机大炮坦克一样,是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它的数量质量决定着军事力量的强弱。

抗战前中国的马业情况如何呢。9.18事变后,当时的国民政府预测中日必有一战,整军备战势在必行,于1934年整合了陆军署军牧司等几个部门,成立了军事委员会马政局。在这之前的1932年国民政府对全国政令所及的省份做了一个马业资源调查,由于产马区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种群退化,疫病防治手段落后,马瘟流行只会找喇嘛念经,加上民间喜爱养骡子役用,所以马匹数量由民国初年的近500万匹下降到不足100万匹。质量更是堪忧,在民国建立不到20年时间内,国产马匹的身高从平均1.31米降到不足1.28米,驮负能力也严重下降。(引自石仁麟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马政建设》)

"此百万之总数中约除五十万头牝马(母马用于繁殖--本文作者)不能供军用外,另五十万头牡马中约除三分之一老马和三分之一幼马,其堪供军役之牡马约十六万头,除农工商业必须之需,以全国现有牡马尽供军用,约尚不敷十万头之谱。"

这就是大战之前的中国家底,满打满算,也只有10万匹平均身高1.28米,未经训练的马匹。

军马需要量看下表

供需矛盾实在太大了。

为了更直观的感受中国抗战的艰苦卓绝,横向比较一下同时代的军事强国的马业规模。

这仅仅是数量的差距,马匹质量上中国和马业强国的差距就更大了。

人类对马匹的改良至少有3000多年历史,但从遗传育种的角度科学培育马匹,开始于17世纪的英国,1660年,英国对173匹纯血公马进行血统登记,这是最早的马匹血统管理。到1808年英国出版了第一卷纯血马育种册,马匹育种成为一门科学。17,18世纪,是人类地理大发现的年代,众多前所未见的物种,展示在英国人面前,激发了他们的好奇。科学家、民间爱好者疯狂的培育新品种,现在好多的宠物猫狗都是那时培育的。

马匹作为最有用的动物之一,当然是育种的重点。欧洲农民种地用马,不像中国用耕牛。马匹就被按照不同的用途培育成不同的品种,大致分成骑乘型、挽力型和兼用型,还有特种马,比如仪仗马、观赏马等等。马匹虽然是动物生灵,但在现代科学的掌控下被塑造成专用工具。

以挽马为例看看科学选育的威力,挽马用于拉车、驮载, 力气大,但速度慢。英国培育的重型挽马夏尔马,最重的体重可超过1吨,身高超过1.8米,能拉动5吨的货车。主要用在矿山、农业,当军马主要用于拉重炮。17,18世纪,小小的英国本土,保有夏尔马将近100万匹,直到蒸汽机普及,夏尔马才逐渐减少。

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断改良选育,欧洲国家包括俄国日本都有不少优秀的专用品种,这和现在有多少5代战斗机、战略导弹一样,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即使到了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也只有美国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其他参战国机械化部队只占很小的比例,军马依然是主要的运输工具,以德国为例,陆军部队总共135个师,只有16个师是机械化部队。德军平均47人才有一辆车辆,远低于英国的14:1,法国和美国的比例则分别为8:1和4:1。德军大都是骡马化部队,一共动员120万匹军马参战。由于道路条件限制,特别是在东线苏联战场其实有时候机械化不如马好使。

畜力辎重车

这才是多数德军的实际状况

现实残酷而紧急,1938年抗战全面爆发,民国军事委员会下设军政部等四部,四部的长官号称四巨头。民国政府二号人物何应钦任军政部长,负责全国的战争动员和物资交通保障,下属5司4署,马政局合并有关部门升格为其中一司。军政部工作千头万绪,何应钦有句言简意赅的话,"人、机械、马,就是三要素。"动员更多的兵员,组织更多的工厂生产军需,培育训练更多的马匹。这三件事就是战争的基础。

何应钦

中国政府颁布了几条紧急政令恢复马业,包括引进优良种马,扩建兽医学校,鼓励民间养马,在南方和西北地区建设国有马场,集中全国专业人才统一使用等等。尽管竭尽全力,但是马匹质量提升,规模扩大有自身规律,涉及育种、牧养、防疫兽医、蹄铁装具等复杂的体系,首先是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而中国直到30年代才有几位留学回国的马匹育种兽医专家。

所以抗战期间,中国不要说和欧洲列强比,就是和日本比较差距也非常巨大。

日本马业发展是从明治维新后开始的,1877年,日本第一家马匹养殖机构--三田育种场成立,从欧洲引进了类型各异的种马,改良本土马。

日本本土马身材矮小,一般不超过1.3米,日本人当时身高也就是1.5米左右。在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日本骑兵人矬马矮,被欧洲人嘲笑为"猴子坐在耗子上"。

经过几十年改良繁育,到了1904年日俄战争时,日本马身高平均能接近1.5米。骑兵专用的骑乘型马性能还可以,在日本的骑兵之父秋山好古积极灵活的指挥下,与沙俄哥萨克骑兵对抗不落下风。

但日本的挽力马和沙俄比较差距很大,同样吨位的大炮,俄国马6匹就能轻松拉动,日本8匹马也拽不动。这就使得日本在运动战中火炮运用落后于俄国,后勤也跟不上,经常靠夜战近战和俄军玩命,伤亡很大。

沙俄的顿河马

日本人受此触动,在占据中国南满后开始实施第一期"马政18年计划"。1924年,日本人又实施了第二期"马政12年计划",旨在挑选能适应日本、中国气候,且体格强壮、耐力持久的混血马进行第二次改良。抗战全面爆发时,日本马普遍健壮高大,达到了145.4-157.6厘米的体高。从此,日本马叫"东洋大马"。

日本陆军根据用途将军马分类为炮兵挽马、辎重挽驮马、战列驮马,骑兵马。不同的马匹应用不同的饲喂标准和管理使用方法,非常细致。

中日陆军对野战炮兵的使用很类似,大口径重炮(超过75MM)都是编成独立炮兵部队,由高级统帅部直接指挥。独立炮兵部队一般用汽车牵引,考虑中国道路状况,日军还配备了重型挽马备用。

中国重炮部队

重炮推入炮位还是靠人力

小口径火炮配属给陆军部队,用军马牵引、驮载或者人背肩扛。

日本军事工业体系完备,武器基本自制,火炮、重机枪等武器设计时对重量的要求非常精细,拖曳重量、分解单重等指标,都必须配合军马能力。日本陆军部队分为挽马师团和驮马师团,挽马师团配属重炮和炮兵挽马,用马拉着走;驮马师团配属轻炮和辎重驮马,平时牵引,必要时分解后用马驮着走,行动更灵活迅速,但需要更多的军马。

日军师团级别部队,炮骑辎工各兵种配备军马数量普遍都在8000匹左右。

二战德军的重型畜力牵引炮兵

而中国军队,身管火炮基本靠进口,装备的克虏伯山炮、博卜斯山炮重量都在800-900多公斤,不仅数量少,而且按照欧洲驮马水平设计,分解后的单重中国驮马非常吃力,机动能力很差。

所以中国军队常常很难及时得到大口径火炮支援,只能依赖轻武器和迫击炮,火力很弱,靠血肉之躯和日寇拼杀,一寸山河一寸血,毫不夸张。

迫击炮,能保障弹药供应就很不容易了

中国极度缺马,战争开始后部队扩编很快,军马按最低配额也无法满足,2,3万人的部队只有几百匹马。为了保障战场后勤,只能征调本地的驴、骡,甚至耕牛、挑夫。几仗打下来民力损失巨大,今天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当年的"悲观论",普通人不是都有舍家为国的民族精神的。

日本侵华部队,在关内作战的最多时也就70-80万人,配备近30万匹优质军马,中国军队300-400万,最初只有十几万匹军马。

军马的重要性不亚于坦克大炮。

日本统治亚洲的野心,使得它制定了庞大的马业规划,产马数量想要达到150万匹。仅靠日本本土和朝鲜肯定是做不到的,它盯上了东北地区。

东北草场辽阔,明代就有养马场,光绪解禁东北后,人口大增,东北成了中国养马最多的地区。

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沙俄带来了大量的外贝加尔马、奥尔洛夫和比秋克的改良马,在额尔古纳河左岸放牧,逐渐和当地蒙古马杂交,形成了一个新品种。这个品种的核心产区位于根河、得尔布尔河和哈布尔河交汇处,现在是额尔古纳市三河乡,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一部分,这里自古就水草丰美,盛产马匹。行政归海拉尔,因此这种改良马就被叫做海拉尔马。

三河乡草场

现在的额尔古纳市三河乡

海拉尔马是兼用型马匹,有的偏骑,有的偏挽。偏挽型马在大兴安岭里承担运输原木的繁重工作,力量是传统蒙古马的1.5倍以上,耐寒耐粗饲。

上世纪30年代,偏乘型海拉尔马就在上海跑马厅创造了1600米2分零4秒的成绩,是上海跑马厅的最快记录。第二年在大连的赛马场上,记录提高到1分58秒8,这个成绩领先俄国的速度马。

30年代海拉尔马交易市场

牧民放牧海拉尔马

所以海拉尔马从诞生起就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和改良潜力,受到畜牧专家的高度重视。

1934年,日本人在海拉尔设立种马场,有50余匹优秀的种公马,主要为盎格鲁诺尔曼、盎格鲁阿拉伯、英纯血等品种。这些外来的马种与海拉尔马不断杂交改良,使得"新海拉尔马"的性能更加突出稳定,成为一代名马。

它体质结实,动作灵敏,具有奔跑速度快、挽力大、持久力强,耐寒耐粗饲。

日据时期,海拉尔马全部充作关东军的军马,民间不能买卖。它是否入关参与作战,我没有考证。估计可能性很大,抗战后期,日本物资匮乏,海拉尔马耐粗饲适应中国环境,日本人应该不会舍近求远从本土或者朝鲜调马入关的。

即使这样,账也不能记在这些牲口身上,仇恨要记在连牲口都不如的鬼子头上。

1955年国家对呼伦贝尔所产的优良马种进行了调查,认为其"自然条件,历史形成,体尺外形,工作能力,饲养管理及繁育情况",足以构成一个独立的马品种,因而将"海拉尔马"改称为"三河马",并正式列入我国马类新品种名录。

解放后直到60年代,三河马一直作为军马使用,是我国优秀的马匹品种,和伊犁马、河曲马并称中国三大名马。

1958年三河马参加全国第三届农业博览会获特别奖,周恩来总理赞誉"三河马是中国马的优良品种"。

三河马是世界上血统最复杂的马匹,最多时含有14个血统。一个优秀马种的产生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三河马得益于额尔古纳草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上多种良马的涌入,天人合一造就了一代名马。

海拉尔农垦局作为三河马的繁育优化和生产基地,曾编写过一本《三河马》,详细记录了三河马的培育和生产情况。

在中印自卫反击战和西藏平叛中,三河马很快适应高山缺氧的恶劣气候,出色完成了运输任务。特别是在中印自卫反击战时,由三河马组成的一个畜力运输团,一匹都未损失,在当年算是一个奇迹。

三河马还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友好国家。

1949年,全国只有487.5万匹马骡驴,与农业生产、工矿生产、军队骡马化所需相比,畜力严重不足,成为一个新生农业国家的主要矛盾。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耕畜的政策,1950年解放军炮兵司令部成立马政局负责军马生产。到1957年,恢复到730.2万匹,到1977年达最高峰,1144.5万匹,为世界第一位。

80年代以后,那些为拉矿石、拉炮车而培育的重挽马种(比如铁岭挽马),为机械所替代。最多时十几万的解放军骑兵(骑兵马除了三大名马外,还有甘肃山丹马),只保留几个骑兵连。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和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马的作用急速下降。养马数量越来越少,三河马这样的名马现在亦是"濒危品种",需要专款保护才得以存留。

随着几位国宝级的老专家陆续辞世,全国只有内蒙古大学现在还在开设养马专业,马业人才面临断层。

特殊环境还离不开军马

横向看世界的养马业,马匹数量都在减少,养马从役用型向文化型转化是大趋势,但投资价值还是不低的。高端的像英国小镇纽马基特(Newmarket)作为世界级的赛马场和优质赛马配种繁育基地,而且可以为世界各地的马主代养赛马,是个名副其实的赛马特色小镇。繁育、养马、赛马每年为小镇来巨额的收益。英国赛马协会统计,仅赛马一项,每年产值至少30亿英磅。此外,马术、马球等也是大产业。

美国是现在世界马匹保有量比较大的国家,它的马业和英国比平民化一些,马主要用于休闲旅游、马术运动。美国还培育了肉用、乳用的马种。

我国的马业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保留优秀马种的同时,培育有市场价值的新马种,现在中国人富裕了,对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马业具备资源垄断的特点,只要找准方向还是很有前途的。

马,这个地球上的精灵,几千年来被人类驱使,金戈铁马冲锋陷阵。不能今天有了机械化,就让它濒临灭绝。在和平的阳光下,茵茵草原策马驰骋,应该是人类和马共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