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川军各派系之来龙去脉

2020-03-17 12:01:08

作者:牛戈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110770762
来源:知乎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川军各派系之来龙去脉


牛戈

微观军事历史爱好者

42 人也赞同了该文章

前几天发文《精良?窳劣?川军的装备到底怎幺样》,把川军的话题引了出来,今天就再抛个砖,炒一炒冷饭,讨论一下川军派系。

民国时期的川军,其历史应上溯自清末新军第十七镇,而最最活跃的则是1916~1927年这十多年间,但碍于篇幅和本人能力水平,本文讨论的上限仅自川军易帜归顺国民革命军开始。

川军存在于国民革命军中几十年,要想完整而又准确的厘清各派系的脉络,实在是一个很难的事。第一难,难在它是潜藏在表面的编制序列之内的,往往组成同一个军的几个师却有可能并非一个军系。第二难,难在它是动态的,有些小股川军被大股川军或中央军渗透改造直至吞并消化,有一个慢长的过程,什幺时候算罗家军,什幺时候算刘家军,什幺时候算中央军,也不好找到一个明显的转折点,似是而非。

下面罗列的,只是存在时间较长,独立性很强、有一定影响的川军。更多小股的、独立性不强的、存在时间不长的川军未列。

1、杨森川军。易帜前,杨森曾任北洋政权任命的四川督办和北京政府参谋总长(未到任),后又任吴佩孚任命的“十四省讨贼联军”川军第一路总指挥。易帜前兵力曾达六十多个团,七万之众,地盘囊括整个下川东。大革命时编成第20军。参谋团入川整编时仍保留第20军番号未变,下辖第133、134、135师。出川参加淞沪会战后,第135师番号撤销。杨森虽升任第27集团军总司令,但该系川军后来一直没有发展,仅有第133、134两个师。因为兵单势小,又没了地盘,抗战时的杨森川军其实已经算是半中央军了。渡江战役中,该军被歼,后在川重建,又增编第79师。不久向解放军投诚,杨森川军结束。其主要将领有杨汉域、杨汉忠、杨汉烈、夏炯等。

2、郭汝栋川军。郭原系杨森部将,曾任杨军第1混成旅旅长、第9师师长、第3师师长。杨森归顺国民革命军后任杨部20军第一路司令、第一纵队司令。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免杨20军军长职,郭起而代之。后杨复职,重整旧部,但郭率队独立而出,仍称第20军,故一度川军有两个20军。四川内战中,郭与杨战,互有胜负。后郭奉调出川参加剿共。1934年,大概国府才终于考虑到国军序列中有两个20军的问题,从而改郭部番号为43军,但所辖仅第26师1个师,于抗战中的南昌战役后被改造成中央军,郭汝栋系川军不复存在。

3、刘湘川军。刘湘在易帜前曾任北洋政府任命的四川督军、督办、川康防务督办,四川陆军总司令、四川省长和北洋政府参谋总长等高职,是北洋65员上将之一,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川军仅有的两员上将之一。易帜后编成国民革命军第21军。后不断混战兼并,吃掉众多小股川军,实力得以加强。到出川抗战时,刘部川军编为第21、23、45等三个军。辖第145、162、164、146、147、148、149、150、163、144、161师和7个独立旅。抗战开始后,新扩成第50、56、67、72、78军,裁第23军。新扩成新编第7、新编第13、新编第14(后改番号为第34师)、新编第15、新编第16、新编第18、新编第21、新编第25师。并编成第23、28、29、30等四个集团军。抗战中部队消耗较大,有减无增,且经过不断渗透,黄埔势力逐渐染指,其内部成份已不单纯。到抗战结束,解放战争开始时,曾经庞大的刘湘系川军仅余整21、44、56、72等4个整编师了。内战中,先是整72师被歼于泰蒙,继之整56师被歼于襄樊,大决战中第44军(整44师改称)被歼于淮海,上海战役中第21军(整21师改称)投诚,刘湘系川军至此结束。该部主要将领有唐式遵、潘文华、王缵绪、王陵基、郭勋祺、夏首勋、王泽俊等。

4、赖心辉川军。赖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曾任四川陆军第1师师长、中央陆军第22师师长、四川边防军总司令、四川省省长等。投身大革命后编成国民革命军第22军,转战川黔鄂诸省边区时,一度膨胀到9个师之多,但该军成分复杂,内部勾心斗角,因之溃败也快,到1930年鄂西剿共时就只缩编成一个新编第11师,次年升编成第59师,于1932年为中央军陈诚彻底吞并,赖心辉系川军灭亡。

5、刘成勋川军。该军最活跃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刘成勋资格较老,在四川仅有三个军的时候,刘即是四川陆军第3军的军长,也曾任四川督办、四川陆军临时总司令,拥兵曾居全省之冠。到国民政府时期,已成强弩之末。大革命时编成第23军。因内部成份混杂而又腐朽,于四川内战中的1927年为刘文辉吞并,刘成勋系川军从此不复存在。

6、刘文辉川军。刘文辉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资历较浅,保定军校毕业后,先分别在陈洪范、刘湘部任旅长、师长,后脱离刘湘独树一帜。大革命时编成第24军,多次参与四川内战。二刘大战失败后割据川西。1939年西康建省后成为西康土皇帝。川军整编时辖第136、137、138师。抗战开始后,第138师撤销。1940年,第137师投蒋,被改造成中央军。刘文辉另行组建第137师。直到大陆解放,所用第24军番号一直不变,刘也长期担任该军军长一直到解放前夕,成为民国历史上任同一职务最久的军长。刘部川军虽无大的发展,却一直独立存在,未能让蒋军染指,保持了干部队伍的绝对纯粹,是名实完全相符的刘家军。直到成都解放时起义,刘文辉川军历史才告结束。其主要将领有刘元瑭、刘元琮、刘元瑄、刘元璋等。

7、邓锡侯川军。邓锡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曾任中央陆军第30师师长、四川省长、四川清乡督办等,是川军中保定系首领之一。大革命时编成国军第28军。川军整编时改番号为第45军,辖125、126、127、128、131师。出川抗战后,又分出一部组建第95军,辖第126师和新组建之新编第9师。抗战开始后不久,与田颂尧第41军合编成第22集团军。战后第45军番号撤销,所部改用李家钰留下的第47军番号。解放战争中,第47军被歼于淮海战场,第95军于1949年底起义,邓系川军的历史结束。其主要将领有陈鼎勋、黄隐、陈离、王士俊等

8、田颂尧、孙震川军。该系川军由田颂尧掌军,孙震打仗,很像湘军中谭延闿、鲁涤平的模式,也像我华野陈粟的组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田曾任中央陆军第21师师长、四川军备帮办、川西北屯垦使等。是川军中保定系首领之一。大革命时编成国军第29军(与宋哲元第29军同时并存),川军整编时改番号为第41军,辖第122、123、124师。后所部与邓锡侯部合编组成第22集团军,由邓、孙先后任总司令。抗战中,该部一直无增无减。解放战争中,就歼于淮海。其主要将领孙震、曾甦元、杨俊清等。

9、刘存厚川军。刘出身日本士官第六期,是辛亥革命武装起义元勋,云南起义成功后曾任云南军政府参谋部第一部长,护国战争时任四川护国军总司令,北洋政府时期中央陆军第21师师长、四川督军、川陕边防督办兼四川陆军检阅使等要职。是北洋政府65员上将之一。邓锡侯、田颂尧、赖心辉等均曾是其部将,在川军中辈份远在杨森刘湘等之上。但该刘太拥护北洋政府,直到1933年,才易帜投诚国民革命军,大概是北洋旗帜打到最后的一个。输城革命后得番号为23军。其时所部局促川北,兵力和地盘都极有限,在川军中属于历史最久而实力最小的一个独立王国。六路围攻时遭红军重创,部队缩编为新编第15师,后为刘湘吞并。

10、范绍增川军。范部系袍哥队伍,屡聚屡散,其部队沿革往往没有连续性。在这一点上和北方的孙殿英极其类似。护国战争期间范第一次拉杆,先后依附颜德基、余际唐、杨春芳、杨森。川军易帜时先属杨森第20军,后投刘湘,所部为刘改造消化,范第一支军队不复存在。抗战开始后,又另起炉灶,重招旧部袍哥组成军队出川抗战,得新编第21师和88军两级番号,但实际就只有一个师,范任军长兼师长。抗战中该军被黄埔系渗透,经过不断换血,最终被逐渐改造成为中央军,范第二支军队不复存在。解放战争中范第三次招袍哥编组军队,得番号第361师,西南解放前夕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范哈儿拉队伍的历史结束。

11、李家钰川军。李家钰最初乃邓锡侯部将,后自立门户,与邓保持着半部属半独立的状态。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曾任四川陆军第1师师长、四川边防军总司令等职。大革命时易帜,任邓锡侯部28军第1师师长,但李与邓的关系仍然是半部属半独立的关系,后羽毛渐丰,便脱离邓部独树一帜,改番号为国军新编第6师。参谋团入川时升编为第104师。1936年扩编为第47军。抗战开始后由第104师克隆而出第178师。李家钰升任第36集团军总司令,并在任上抗日殉国。抗战胜利后,第178师裁撤。解放战争之滑县战役,第104师被全歼,李家钰川军历史结束。

12、罗泽洲川军。罗泽洲最初也是邓锡侯的部将,川军易帜时亦隶属邓锡侯第28军,任第3师师长。后脱邓独立,改番号为新编第23师。六路围攻时遭红军重创,罗军内讧,所部分别为二刘收编,罗泽洲川军历史结束。没了军队后的罗泽洲曾任由四川军官学校同学李家钰任军长的47军副军长,那不过是个就食的角色而已。

大致说来,国民政府时期的川军就这幺多。很粗略,也不一定全面,也不一定准确,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