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吴建雄:曾为美国造原子弹,逝世后墓碑上写着: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2022-07-26 17:05:02

提到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很多人第一时间可能就会想到杨振宁先生。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二人因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与此同时,物理学界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该奖项少了一个得奖者,她才是真正的将这个理论构想落到实处进行验证的人,她叫做——吴建雄。



那么,吴建雄究竟是谁?她究竟做了什么,可以赢得这么多科学家为她打抱不平?这次我们就来讲述一下关于她的故事。

少小离家,潜心修学

吴建雄这个名字咋一听上去,很多人都会误以为这是一个男性,但恰恰相反,这个名字却切切实实是属于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

1912年5月31日,吴建雄出生在江苏太仓浏河,家中起名字按照传统的方式来,到了吴建雄这一代的时候,刚好轮到了“建”字辈,又因为排行第二,父亲给他们兄弟姊妹起名按照“英雄豪杰”的顺序来,就得了吴建雄这个名字来,但家人还是常喊她的小名“薇薇”。




年少时的吴建雄一家和祖父在一起生活过,受封建思想的影响,祖父重男轻女,因此,在吴建雄幼时,尽管家庭环境优越,但她并没有受到家中长辈的娇宠。随着年龄的增长,吴建雄在诗文背诵和算学方面的才能显露了出来,这才逐渐地得到了吴家祖父的重视。

与祖父相反,吴建雄的父亲吴仲裔是一个非常有见解和胆识的人,思想也很开放。受新思潮的影响,吴仲裔向来认为男女平等,因此在对待自己的女儿的时候,他非常的开明,送她和家中的男孩子一起去学院读书。




吴建雄11岁的时候,就以会考第九名的成绩在万人中脱颖而出,顺利地进入了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习。这也是她第一次开始离家求学,这个时候的她还没有意识到,往后余生,她将一直奔赴在科学和真理的这条路上,直到生命的尽头

在学习方面,吴建雄向来对自己都要求非常高。在苏州女子师范的几年,吴建雄将满门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她出色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科学求真务实的态度让很多老师都非常地关注她。




1929年,吴建雄因为出色的成绩被直接保送到了国立中央大学数学系。在进入大学之前,吴建雄深知自己若是要深入研习科学,单凭自己目前的知识储量是完全不够的。因此,她趁着入学之前的暑假,自学了许多本数学方面的书籍,这也为她后来在中央大学顺利地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0年秋,吴建雄正式进入中央大学。在大学的第一年,吴建雄无意间发现自己对物理方面有着极大的兴趣,除此之外,物理系还有很多在当时非常出名的物理学家在里面任教,这也深深的吸引着吴建雄。于是在进入大学的第二年,她毅然转入了物理系,自此开始了她在物理学领域辉煌的一生。



苦心钻研,奉献终身

吴建雄在物理系的时候因为认真钻研的态度深得老师们的喜爱,她时常和各位前辈们因为研究一个问题而废寝忘食,后来也因此,她正式成为了物理学家施士元的学生。

施士元是诺贝尔奖得主居里夫人为中国培养的第一个物理学博士,在施士元老师的栽培下,吴建雄顺利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获得了国立中央大学学士学位。

那段时间正是中国非常动荡的时期,爱国心切的学生们时常会上街游行请愿,希望政府能够硬气地回应外敌对中国各个方面的打压,吴建雄也不例外,她时常和自己的同学们联合其他学院的学生一起上街举着横幅游行,但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也正是因此让吴建雄开始认识到,如果想要走出这样的困境,只能强大自身的实力,才能帮助已经腐朽破落的旧中国。

1936年7月,在自家叔叔的资助下,吴建雄准备到美国的密西根大学读书,她这个时候国内已经开始爆发战争,她想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去寻找一条能够真正的制止战争,挽救中国的道路。



吴建雄到了美国之后先是去旧金山看望了自己的同学,在此期间,她去参观了在加州的伯克利分校。因为在国内的时候,吴建雄就曾经做过一些x光晶体衍射光谱实验,因此当看见了伯克利物理系各种先进的实验器材的时候,她决定要留在这里。

在这里,吴建雄又认识了新的人生导师,像是着名的科学家劳伦斯和奥本海默。不得不说,或许有些人本就注定承担着某份职责,在吴建雄的求学路上,有众多的前辈们在帮助她不断地前行,由浅入深,让她逐渐的发现了物理新世界的大门。



就这样吴建雄开始了她的核物理研究之路,在这条路上和志同道合之人互相扶持、缓慢前行,并为之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核武器的研制。

淡泊名利,华夏子孙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但美国核武器的研制成功,吴建雄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1942年6月,美国陆军部队开始实施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也叫曼哈顿计划。这个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等人,而吴建雄也被邀请参加了这一计划。




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吴建雄并没有被邀请参加这一工程,只是因为吴建雄当时没有把自己的国家改为美国国籍,西方国家自然不会同意一个中国人来参加自己的核心计划。

这样的事情不是特例,西方向来就有人种和性别歧视,因此在美国求学的这些年,吴建雄也遭到了多次不平等的待遇。

吴建雄在1944年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任教,虽然在各方面的表现都非常的出色,但直到1952年才在众多同事的据理力争下被升为了副教授,而这都只是因为她是一个中国人,是一个女性。




但是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乎意料,就在原子弹研制进行到非常重要的一步的时候,众多科学家们都遇到了瓶颈,并且尝试了多种办法都没能够破解。当时的西方物理学界其实都已经默认了吴建雄在核物理学界的地位了,就有人开始向上面建议邀请吴建雄来参加这个计划。

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决定,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后依然毫无进展,项目的负责人也只好亲自前去邀请吴建雄。吴建雄因此成为了原子弹研制项目中唯一的中国籍女物理学家。



吴建中加入计划之后,很快就有了新的进展,但美国当局并不这么认为,或许可以说是他们不想这么认为,承认一个中国的女人解决了他们众多科学家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原子弹研制成功之后,美国抹去了吴建雄的大多功劳,但在吴建雄看来这并不重要。来美国之初,她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学习一切先进知识,专于物理科学的研究,提升中国物理学的水平。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衡的伟大假设,但并没有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吴建雄在此之前就和很多人提出过对宇称守恒的质疑,在听说了杨、李二人的假设之后,立即停下了制定好的一切计划,回到实验室进行相关的研究。

事实上,吴建雄本身并不是低温物理学家,但她所设计的实验需要结合原子核实验技术和低温物理技术,因此她只好通过各种途径去学习补充相关的知识,并且去寻找该领域的专家,好在她最终还是成功证明了宇称不守衡这一假设是完全成立的。

1957年诺贝尔得奖结果一经公布,就在物理学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在很多物理学家看来,这份荣誉吴建雄是值得拥有一份的,但最终的名单上却没有她,大家都认为这完全是西方对华人女性的一种歧视。




吴建雄没有就这件事情做过任何公开意见的发表,但从她后来在给施坦伯格的祝贺信件中曾写到:“我的一生,全然投身于弱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也乐在其中。尽管我从来没有为了得奖而去做研究工作,但是,当我的工作因为某种原因而被人忽视,依然是深深地伤害了我”。可以看出,这仍然成为了她心头的遗憾。

结语

1945年7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枚原子弹,日本不得不宣布无条件投降,核爆炸后的毁灭性伤害使得这两个地方至今都难以恢复正常,因此许多人都还曾批判过研制核武器的科学家们。

但站在历史的进程上来看,如果没有这一行动,日本法西斯主义将会对中国和中国人民造成更大的伤害。




吴建雄留学之初就是在寻找一条能够拯救中国的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算得上是一种曲线救国的办法。以战止战或许不是唯一的办法,但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已然是最有效的。

吴建雄后半生几乎都在美国度过,从美国政府的有意阻挠到冷战时期的航线阻断,以及后来的中美关系恶化,都在阻止她踏上回到祖国的计划,但她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在她逝世以后,她请自己的先生在自己死后将她埋葬到家乡,而在她的墓碑上,也刻下了一句有力的话语: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来源:
卤煮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