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骑车旅行记(4)——昆仑关

2020-03-05 12:01:03

1996年2月4日           木头场——昆仑关

早上再去那个餐厅吃面条,男主人出来说:”我们很忙,你们到别处吃去吧.”

骑车走了2公里,在五塘小镇的一个饭店里吃了早饭。南方的池塘多,地名也多是四塘、五塘、六塘之类。

吃完饭,丽丽到一排竹棚前去看水果,有香蕉、桔子、菠萝、甘蔗等。还有一种又黄又大的芒果,丽丽想吃,一问,15元一斤,吐了吐舌头没敢买。

在距六塘不远的宾阳公路收费站前我们被拦住了。原来前面就是高速公路了,不许自行车走。于是我们拐上一条旧公路。

旧公路上汽车很少,全是上下坡,但都不长。丽丽说:“好象一条摆满了大馒头的路。推车爬上去,再溜下去,然后再爬。”在馒头这边看不见那边,上坡出一身汗,下坡又吹得冷。

路两边的丘陵上有农民在烧荒,灌木丛中火光冲天。不远山坡上有许多松树林,我真担心给引着了。

在九塘,看见好多和白泥的池子及简易工棚。一坨一坨和好的白泥堆在一个个大浅碗里,等晾干了卖到宾阳。这种本地特产的白土可以用来烧制高级磁器。白泥小作坊全是个体的,一家人一个月挣上千元。不过也很辛苦,天气这幺冷,他们光脚站在冰凉的水池里干活。

中午我们自己做饭。到路边小河里取水时,发现河里的水很绿。我们不敢乱喝,问过来的两个放牛人。前面的老头儿听不懂,直摇头,指指后面的年轻人。年轻人说,这河水不能喝,上游有个造纸厂。他热心地给我们指了一处干净的溪水。

在野外生火做饭,我和丽丽已经驾轻就熟了。去年夏天去山西、内蒙古旅行,37天中,平均每天至少做两顿饭。

还是老分工,丽丽去捡柴,我垒灶。没有风,只需找两三块合适的石头把锅支起来就行了。丽丽捡来的灌木枝很干,折起来“啪啪”响,非常好烧。水烧开,放进挂面、白菜叶子、榨菜、盐、味精,一会儿就好了。就着大蒜,热乎乎的真好吃。

吃完饭,我记笔记,丽丽去小溪边洗了几件衣服。下午骑车,我们把拧干的衣服挂在前车筐上。虽然天很冷,但是一会儿就吹干了。

 

傍晚到了一个叫昆仑关的山口。远远就看见山脚有一座高大的牌坊,牌坊后有一条陡直的石阶路一直通到山顶,山顶竖着一高高的尖塔碑。这显然是个古迹,我决定在这个地方宿营。在牌坊附近找了一块平地把车停下。时间还早,丽丽去捡柴,我一个人拿着相机准备上山去看尖塔碑。山脚的牌坊有四五米高,上有杜聿明的题字:“陆军第五师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我沿着长长的石阶上到寂静的山顶。山顶很平坦,中间立着一座10余米高的四棱锥形纪念碑。碑的下面有蒋介石的题词:“碧血千秋”,背面是何应钦的题词:“气塞苍冥”。旁边还有几块方石碑,上面密密麻麻的字已经认不出来了。塔后面有几座大石墓,墓碑上刻着所有阵亡将士的姓名。稍远处还有一座矮点的山包,上面立着一个亭子,亭内似乎也有一碑。我顺着狭长的山径走过去一看,原来是昆仑关战役的碑记。上面写着1939年国民党军跟日军在此进行过一次激战。国民党第五陆军师为攻克昆仑关,战死400余人。为纪念这次战役,当时的指挥官杜聿明修了这座纪念塔。在山头深思了一会儿后,我迎着夕阳的红光漫步下山。

丽丽在山下已等得着急。很生气,扭头不理我。我取出相机对着她,说要拍下她撅嘴生气的样子。她这才笑了。我马上生火做饭,丽丽收拾东西搭帐篷。又做了一锅面条,放了好多下午买的腊肠、鸡蛋和菜叶子,很香。吃完饭丽丽劳累先睡了,我又去山脚下的小村庄散步。

南方的夜晚不像北方那幺黑,星空也和北方的不一样。我边走边停下来望望星空。村口的一块小场院上,坐着几个老人在聊天,几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在一边打闹。一问,这个小村庄就叫昆仑关(那几个小孩会普通话)。老年人还记得当年的情形。打仗时,村里人都跑走了。打完仗回来一看,满山遍野的尸体。中国士兵的尸骨都收集起来埋在山顶纪念塔的公墓里了,日本兵的就地挖坑随便埋了。每年清明节都有许多人来纪念碑烧香。近几年日本人也来了好几次,寻找他们亲人的遗骨。问老百姓,老百姓就乱指。其实谁也记不清那些日本兵埋在哪儿了,更不用说他们的姓名了。

从小村回来,又在山脚牌坊前站了好一会儿,才回帐篷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