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苏联火箭坦克简史,冷战中的疯狂产物,却成就了苏联的炮射导弹

2020-03-02 12:01:41

1960年1月14日赫鲁晓夫在《裁军报告》中提出了核迷信和核讹诈的军事纲领,很快核迷信和核讹诈就成为了苏军军事理论的基础,赫鲁晓夫认为在未来的冲突中局部战争和常规战争不会存在,任何一场局部战争都有可能迅速演变成世界大战最后成为核大战,苏联要做的就是利用暂时的核优势发动先发制人的全面打击,否定战略防御,于是战争前期的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分钟就成为了重点。这样一来之前用于协助各军种完成战略目标的核武器一下子就成为了主角,全力争夺核优势,大肆贬低常规军力就成为了当时苏联的战略思想,对于陆军装甲机械化部队来说利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来快速的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就成为了重点,这就需要坦克在核爆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就向预定地域发动冲击,来“打扫”被核弹蹂躏过的战场。这样一来仅装备三防装置的T-62主战坦克、T-10重型坦克等一下子就变得过时了,因为在核爆下这些不是按照全面核战争而设计的坦克能难抵御巨大的核冲击,后来就诞生专门为核大战而设计的279工程。然而在那个崇尚核力量的疯狂年代,很多更加疯狂的武器设计理论也像火山爆发那样冒了出来,这其中就包括苏联的火箭坦克。

没有主炮的IT-1和287工程


▲RBT-5“坦克鱼雷”,只不过和后来的火箭坦克比起来RBT-5装备的只是两枚巨大的无控火箭弹,威力相当于一枚305毫米的普通炮弹

其实苏联将火箭和坦克结合起来的先例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当时苏联装甲委员会要求各大机车制造厂拿出一款将火箭搭载在装甲车辆上的设计,后来苏联机械化摩托化军事学院和哈尔科夫机车厂便拿出了一款“坦克鱼雷”的设计,说是鱼雷,其实就是将两枚460毫米的火箭弹安装在了BT-5轻型坦克上面,但是后来的试验证明该火箭弹存在射程近,散布大,精度差的缺点,被认为没有实战价值,RBT-8“坦克鱼雷”也就只生产了几辆样车后就被取消,不过苏联却从来都没有放弃将火箭弹搭载在装甲车辆上的尝试,就这样一直到了冷战时期。当时反坦克导弹这一新兴武器迎来了高速发展,再加上赫鲁晓夫对于导弹近乎疯狂的迷信,将反坦克导弹和坦克底盘结合起来的设计层出不穷。在此之前法国就将SS11反坦克导弹搬到了AMX-13轻型坦克的炮塔上,后来苏联也不甘落后的参与了进去。

▲IT-1火箭坦克结构示意图,到1970年截止该坦克一共生产了60辆,有趣的是坦克部队和火箭炮兵部队都想争夺这款新生战车的控制权,最后苏军统帅部各为两个兵种装备了一个营的IT-1火箭坦克,但是装备部队后反响不佳,后来被全部撤装

1956年苏联开始了一个名为“150工程”的项目,该项目的最终产物就是IT-1火箭坦克,该坦克由T-54的底盘改造而来,但是后来因为技术原因而被叫停,随后苏联设计师在166工程(也就是后来的T-62坦克)的基础上删除了坦克主炮,在炮塔后部安装了一个导弹舱,用于容纳3M7龙氏反坦克导弹系统,该导弹舱被固定在能够升降的发射导轨上,发射装置可以将待发弹从储弹箱送入顶部的发射导轨并展开弹翼完成发射。该导弹采用的是光学追踪的半自动无线电制导方式,发射后射手必须时刻将用于瞄准的十字准星对准目标,然后发射装置上的红外测角仪接收导弹尾部强光光源的红外信号,自动的测量导弹相较于瞄准基线的角偏差,在计算出修正量后形成制导指令,最后通过无线电发送给导弹修正其飞行方向,使坦克始终按照瞄准基线飞行直至击中目标,此外该坦克还有一挺PKT型7.62毫米机枪(备弹2000发)作为辅助武器。

▲IT-1火箭坦克发射3M7龙氏反坦克导弹的动图,下图为3M7龙氏反坦克导弹,一种第二代反坦克导弹,但是早期的3M7龙氏采用的是强光光源的光学追踪,因为当红外制导损坏后乘员还能目视制导(从二代反坦克导弹成为了一代反坦克导弹),但是后来因为强光光源不稳定,苏军为其换装了红外测角仪更加容易追踪的红外光源

3M7龙氏反坦克导弹重5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为200米每秒,昼间有效射程为300到3300米,夜间有效射程仅为400到600米,其内部的空心装药战斗部能击穿30度倾斜角250毫米厚均质钢装甲,值得一提的是该导弹的保险装置安装在战斗部底部,发射时燃烧室产生的冲击力有可能触发保险引发早炸,所以该导弹还有一套燃气压力控制保险机构,也就是说有两重保险(其实很多弹药的保险都是一套冗余机构,由两套相互独立的保险装置组成)。而且IT-1具备在20公里每小时的时速下动打动的能力,虽然命中率很低,但也算是独占鳌头,为了使其具备核战争下的作战能力,IT-1还保留了166工程的全套超压三防装置。不过该车的研制进度非常的漫长,底盘更是从T-54、T55一直改到了T-62,在这个过程中列宁格勒基洛夫机械制造厂拿出了一个名为287工程的火箭坦克用于和IT-1竞争。

▲287工程,中间是可升降的反坦克导弹发射系统,两边依次是73毫米低膛压滑膛炮和7.62毫米机枪,最前方是一具观瞄装置,下图是287工程伸出9M15台风反坦克导弹的图片

287工程采用的是430工程的底盘,不过和IT-1比起来287工程更加的极端,直接去除了扁半球形状的炮塔,采用了一个半埋入的战斗室,15枚9M15台风反坦克导弹被放置在战斗室内,通过输弹机可以将导弹送到发射装置上面,然后导弹连同发射装置一起向前伸出,9M11也是一款第二代光学追踪的半自动无线电制导反坦克导弹,理论破甲能力在400毫米以上,而且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推力矢量控制技术。此外287工程和IT-1比起来火力可谓是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台阶,除了导弹外该坦克还装备有2门2A25型73毫米低膛压滑膛炮(可以发射PG15V长矛火箭助推破甲弹,配弹32枚)和2挺PKT型7.62毫米机枪,这样的火力配置简直可以媲美BMPT终结者火力支援车,但现实却是9M15台风反坦克导弹在测试过程中问题不断,而且导弹的重新装填过程太慢,整车一共两名乘员,即驾驶员和车长兼炮手,这样的配制显然不够用,而且无炮塔的设计使得其视野极差。不过就在1962年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狠狠的打了赫鲁晓夫一记耳光,在这场人类存亡最危险时刻过后,冷静下来的苏联再次重视起了常规力量的发展,于是278工程这种极端就成为了历史。

装备低膛压坦克炮的775工程


▲757工程底盘虽然来自T-10M,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T-10M采用的是小负重轮加托带轮的设计,而757工程则直接取消了拖带轮,采用了大尺寸的负重轮,757工程的整体铸造炮塔则来自之前的150工程,内置防辐射衬层

到了1962年车里雅宾斯克基洛夫工厂拿出了一款比较常规的757工程,该坦克底盘部分取自T-10M重型坦克,在火力方面回归了正常坦克的设计,装备一门短身管的D126S型125毫米低压线膛炮(膛压只有可怜的330MPa,这样一来这门炮就不能发射动能穿甲弹),在发射红宝石反坦克导弹的同时还能发射常规弹药,比如射程高达9公里的钻头无控杀伤爆破火箭弹和专用低压榴弹(该榴弹采用了可燃药筒技术,发射以后只留下一小块金属底火),而且在发射红宝石反坦克导弹的时候并不是靠发射药打出去,而是利用导弹自身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推出去,导弹空心装药战斗部能够击穿5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昼间最大射程为3.3公里,夜间最大射程为1公里。

▲775工程正视图,该坦克整体高度只有1.75米,驾驶员和车长兼炮手两名乘员都在炮塔内部,这就使得该坦克的视野较低,为此设计师还为驾驶员设计了一个反旋装置,使驾驶员始终朝向坦克车体正面,下图是775工程的液气悬挂,由于密封原因,该悬挂性能并不是很好

红宝石反坦克导弹采用的是比较落后的主动红外制导,发射时射手一直用红外制导光束保持对目标的照射,导弹发射以后弹头部分的红外敏感器将接收到的红外光信号装换为脉冲电信号,最后导弹控制电路向导弹舵机舱输入一个修正信号,控制导弹沿着红外光束飞行直至击中目标,但是这种导弹的命中率较低,极其容易被红外信号源干扰。不过真正让757工程下马的却不是红宝石反坦克导弹,而是其底盘机械可靠性极差,于是在757工程的基础上苏联设计师又发展出了775工程(也就是矮脚虎火箭坦克),该坦克采用432工程的底盘(也就是后来的T-64)。但是由于苏联在电子技术方面比较落后,导弹的制导装置性能较差,别说是干扰了,有时候在复杂背景下就连正常的目标都无法捕捉,而且装弹技术复杂、导弹长度太长、价格昂贵、可靠性不高,除了射程较大以外相对高膛压坦克炮没有丝毫的优势可言,这样一来775工程就成为了一辆性能平平且可靠性极差的战车,虽然苏联后续也设计了一系列的火箭坦克,但是性能都很平庸,结局无非就和775工程一样昙花一现。

火箭坦克的终极版本——炮射导弹


▲其实不仅仅是苏联,美国曾经也将反坦克导弹和坦克结合了起来,这就是装备M81型152毫米两用低膛压炮的M551谢里登轻型坦克,只不过美国人没有苏联人那幺疯狂,值得一提的是在越南投入战场的谢里登因为害怕先进的导弹技术外泄而拆除了炮射导弹系统,不过没有炮射导弹的谢里登却意外凭借着M625反步兵霰弹获得了大号喷子的美名

然而随着装甲防护技术的不断发展,装备空心装药战斗部的反坦克导弹在面对坦克的一系列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变成了飞不快、打不狠的鸡肋武器,只能对付一下防护较弱的步兵战车或者较为落后的老式坦克,最后只能依靠轻便性广泛活跃在单兵反坦克领域,在坦克火力方面大口径高膛压火炮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越来越成熟,穿甲弹又代替破甲弹成为了主力反坦克弹药,此外稳像式火控赋予了坦克炮较高的射击精度,常规弹药和反坦克导弹之间的精度差距被进一步拉近,这时候美、法等国逐渐在低膛压火炮+反坦克导弹和高膛压火炮+动能穿甲弹之间选择了后者,但是反坦克导弹依旧可以在敌方坦克传统火炮范围外具备先发制人的优势,于是就有了火箭坦克的终极版本——炮射导弹!

▲T-64自动装弹机弹仓以及分装式的9M112眼镜蛇炮射导弹,装填与其它常规炮弹一样,直接由火炮发射,不需特殊设备,该导弹甚至能用于反直升机

然而如何将高膛压坦克炮和炮射导弹结合起来却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当时苏军的里程碑式9M112眼镜蛇反坦克导弹长度极大,根本放不到T-64B的自动装弹机里面,而且导弹内部有很多精密的电子元件,用发射普通炮弹的发射药打出去的话,极大的发射过载容易使导弹内部的电子元件失灵,而且9M112眼镜蛇是二代反坦克导弹,采用的是目视瞄准、红外追踪、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导弹发射后红外测角仪还要捕捉导弹尾部的红外光源,导弹速度太快,产生的烟雾太多都会干扰这个过程,等烟雾散尽后导弹早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最终苏联设计师创造性的想出了分装导弹的设计,导弹被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战斗部和续航发动机,后半部分是控制组件和发射药),这样一来长长的导弹就能放在T-64B自动装弹机的弹仓里面。此外设计师还减小了发射药量,这使得导弹是在低膛压、低初速的情况下发射的,而且炮口烟雾也随着发射药装药的减小而减小,这样一来红外测角仪就能有效的捕捉导弹尾部的红外光源。

▲T-64B坦克车长舱门前部的长方形盒子,这里面装的是用来发送修正信号的天线,使用时要打开,不过当超过12辆的T-64B坦克一起制导时就会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

最终在1976年9月3日T-64B坦克正式服役,该坦克装备的炮射导弹编号为9K112-1,T-64B为了能够使用9K112-1眼镜蛇炮射导弹,火控系统更换为了1A33以适应炮射导弹的发射和制导,炮手装备一具激光测距-制导-昼夜瞄准四合一的1G42型双向稳定瞄准镜,而且发电机的功率也被提升,自动装弹机也有了一定的改进。该导弹有效射程在100米到4000米之间,平均飞行速度400米/秒,飞行高度不超过500米,弹药基数为6发,能够击穿700到8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自此折腾了将近二十年的火箭坦克终于完成了它的终极进化,变成了炮射导弹并一直发展至今。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与坦克的常规炮弹相比,炮射导弹在射程方面始终占据着绝对优势。但同时也存在飞行速度低容易被拦截、战斗部容易被提前引爆等问题,所以炮射导弹还有很远很远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