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国际红十字会的前世今生:清末传入中国,武昌首义真正发挥作用

2020-02-21 12:01:06

在这个新型肺炎疫情肆虐的初春,红十字会又一次成为焦点。那幺,红十字会这个组织起初是如何成立的?这个组织与中国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我们还要从160年前一场空前惨烈的战争说起。

1859年爆发的索尔费利诺战役,间接促成了红十字会的诞生

19世纪中叶,意大利统一战争已经进入关键时刻。1859年6月24日,主导意大利统一运动的萨丁王国联合意欲称霸欧洲的法国,与极力阻止意大利统一的奥地利帝国爆发战争。双方在意大利伦巴第附近的索尔费利诺,集结了近30万兵力展开鏖战,经过9个小时血与火的较量,奥地利军最终败退,但法国-萨丁联军也仅仅获得战术上的胜利,萨丁王国仅获得伦巴第一带的狭长领土,与其战前的期望相去甚远。而奥地利在意大利的势力也未被动摇。这场血腥的战役,让战争双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未能对当时的意大利局势产生任何决定性的影响,却在无意间促成了一个划时代理念以及国际组织的诞生,并影响至今——这就是国际红十字委员会。

红十字运动的发起者,瑞士商人让·亨利·杜南

这要从一个名叫让·亨利·杜南(JeanHenriDunant)的瑞士商人说起。在战前原本在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经营玉米生意,这位并不算成功的商人此前经历了多次创业失败,此时却又因经济纠纷与殖民地当局矛盾不断,无奈之下,杜南只得求见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通过“告御状”的方式寻求解决之道。

他一路赶到巴黎,皇帝却恰好在索尔费利诺御驾亲征,他又一路风餐露宿赶到前线,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极大地震撼了这个普通的生意人。战区附近泥泞的道路两旁随处都能看见来不及处理的士兵与平民的尸体,而战地医院恶劣的医疗环境,伤兵们痛苦的呻吟与喊叫让这里看上去更像是屠宰场,难民的境遇更是凄惨不已。

【1963年成立的五人委员会,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前身。一直到今天,该委员会的核心一直都由瑞士人把持】

这场旅途的遭遇,让杜南甚至有些淡忘了他此行的目的,在力所能及地在战地救助伤患与难民的同时,他的脑海里也逐渐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能否成立一个公立的组织,来统一为因战争而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提供救助?战争结束后,杜南将自己的想法系统的阐述在自己的着作《索尔费里诺回忆录》(UnSouvenirdeSolferino),该书一经面世,就立刻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当时的社会名流,比如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瑞士法学家古斯塔夫·穆瓦尼耶,包括法皇拿破仑三世本人都对杜南的观点大加赞赏。

此后,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赞助让杜南的想法很快变为现实:1863年,杜南和另外4位志同道合的瑞士名流成立了一个“五人委员会”,为未来的中立性战场救助组织作筹划,后来又更名为“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并在这个委员会的倡议与瑞士议会的极力促成下,划时代的《日内瓦公约》于1864年正式签署。到1876年,杜南组建的委员会被正式更名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并沿用至今。在此后的岁月里,各国的红十字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佩戴白底红十字袖标的战地医务人员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战场上,成为硝烟与血火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而由杜南本人倡导成立的这个中立性组织,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红十字运动”的浪潮。

一战后期,为协约国士兵分发食品的红十字会医务人员

不过应该看到,从成立之初,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主要服务范围就被限定在战场,而全球的人道遭难又岂止于战场之上?加上红十字委员会的核心位置长期为瑞士人所把持,整个红十字运动甚至都由红十字委员会垄断,在人道与慈善的外表之下,垄断权力带来的铜臭味越来越明显。

到一战以后,在巴黎和会召开的间隙,在美国人亨利·戴维森的倡议下,各列强绕开红十字委员会,成立了名为“红十字会联盟”的国际组织(后来更名为今日的“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希望协助与协调各国红十字会的具体事务。这一组织的成立,在拓展原红十字会运动的活动范围的同时,又极大地威胁了红十字委员会的垄断地位。此后的数年时间里,这两个同样冠以“红十字”为名的国际组织却在人道主义的大旗下明争暗斗,相互指责。在面对重大公共事件时龃龉不断,比如在苏联内战时期,红十字会联盟在列强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居然将苏联红十字会排斥在外,直接组织救援团赴苏联为难民提供救援物资。这一行为被红十字委员会斥责为对中立性的破坏,而红十字委员会坚持与苏联红十字会合作,又被红十字会联盟指责为与苏联“暗通款曲”。孰是孰非,一时竟难以分辨。直到1928年,双方通过一份共同规约,确定了双方在红十字运动中各自的地位与作用,这才平息了这两个组织的冲突。

巴黎和会期间,各与会国代表召开会议,筹办“红十字会联盟”,右起第四位为倡导者亨利·戴维森

苏联内战时期的苏联红十字会

红十字运动的理念在清末就被引入中国。甲午战争惨败让清朝的制度缺陷暴露无遗,当时申报的记者在看到战场上活跃的日本赤十字会医护人员时,就撰文感慨:“我中国因无红十字会,是以受伤军士大半由日本赤十字戴维敷治,至愈后始交还。”受到日军赤十字会救助清军的刺激,民间开始有“效法泰西,创立红十字会”的声音。当时的商人孙淦,就详述过红十字会的几大好处:

“疾伤有恃,军士气壮,鼓行而前,图功自易,一利也;万邦善政,是则是效,结盟诸国,人不敢轻,二利也;国有大疫、大凶大札,会众疗治,保全必多,三利也;我国医学请求未精,此会若成,研究亦易,四利也。”

日俄战争期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医务人员在战区外实施救治与赈济

可见,当时的国人对红十字会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不过直到10年后的日俄战争,中国红十字会的成立才成为现实。1904年,日俄两大帝国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兵戎相向,战争在给日俄两军带来惨重伤亡的同时,也给当时的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当时国内民间的有识之士,联合国外的慈善人士,共同成立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旨在“系拯救被难人民与夫受伤兵士”,这便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滥觞。而就在新成立的万国红十字会准备进入战区开展救治时,日俄两国却以“清国为中立国,亦非日内瓦合约之缔约国”为由拒绝其入境,仅允许在战区以外做一些有限的救助,变得与封建时代的赈济所几无分别。这一尴尬的场景让时人不禁感叹:“华人之饥寒可悯者,只可赈救,不能入医院之中。故红十字会在北方有行善之名,无行善之实。”

促成“大清红十字会”成立的吕海寰与盛宣怀

直到1907年,时任陆军部尚书的吕海寰上疏清廷,提议建立官方的红十字会,并于当年由红顶商人盛宣怀筹办“大清红十字会”并自任会长,红十字会运动才在中国正式得到官方认可。不过,官办的色彩也让新成立的红十字会遭受了不少质疑。到1911年武昌首义时,中国的红十字会才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当时战事在两淮一带胶着,士兵与平民死伤甚众,急需救治。但此时原“大清红十字会”会长盛宣怀被革职,群龙无首,加上官办的色彩让大清红十字会地位尴尬,处处掣肘。虽然清廷早已下令赴湖北负责救治工作,但却因种种原因终未成行,反倒是游离于官方的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在战区异常活跃,从伤病救治,到难民安置,再到防病防疫,做得有声有色,成就了中国红十字运动的一段佳话。

辛亥革命期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外籍医生为伤病员诊治

辛亥革命期间,由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派到武昌的一个医疗队伍合影

民国成立后,官方的红十字会逐步式微,红十字运动逐步转入民间。1912年,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清末时期官办与民办红十字会的最终统一。在此后的动荡岁月,疲弱的当局根本无力主导红会事务,中国的红十字会完全由民间力量来负责运作。此后,中华大地经历了军阀混战与抗日战争,以及多次自然灾害,红会的身影越来越活跃。通过救治伤患,赈济灾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战争与灾害带来的民间痛苦,但面对偌大的国土和人口,依靠民间资本力量存续的红会依然显得势单力薄,力不从心。

南京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医护人员在南京郊外开展救护演练

1950年,中国红十字会医疗队在皖北治淮一线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原来的红十字会被接管,全套保留了原有的机构设置,甚至人员配置也未加改动。在建国后的岁月里,从战场救治,到抗震救灾,再到疫情防护,红十字会在国内的重大公共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时光荏苒,红十字会昔日的光辉形象逐渐模糊,如今受到很多质疑,令人唏嘘和不解,也愈加让人期盼其在重大事件中能够履行好光荣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