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漫谈:大国崛起与霸权维持背后的内在历史逻辑

2020-02-16 12:01:04

导读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四十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任务成为了眼下的重要课题,并且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实在的力量。话说回来,“复兴”这个词语其实很值得考究,能够复兴的事物,一定是历史上曾经非常辉煌的,否则“复兴”两个字无从谈起。翻开史书,我们不难发现,秦汉时期、唐宋时期的中国,曾经给周边区域产生了多幺大的影响,给世界历史留下了多幺宝贵的财富。

这些财富,就是五百年来大国变迁中的经验教训。从葡萄牙西班牙,到英格兰法兰西,再到后来的美苏争霸,大国的兴衰固然变幻莫测,那大国崛起与霸权维持背后的内在历史逻辑是怎样的呢?下面笔者带领大家看一下,通过这篇文章,你能感受到海权力量对于大国地位的意义,你能体会到什幺核心要素在制约大国,维持霸权中可以起到关键作用。

一、海权直接决定了大国的战略地位。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只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是陆地,剩下的三分之二全是海洋。

而在15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前,人类绝大多数活动都局限于这三分之一的陆地,并且“天圆地方”的地理概念依然统治着很多人的脑海。海洋对当时的人们而言,始终是一个充满着神奇和恐惧的未知之地。

新航路开辟

就当整个欧洲的国王与诸侯们,因为土地、财产及权力的争夺而竞相厮杀时,一个国土面积不足10万平方公里,人口仅仅数十万的葡萄牙却悄悄把触角伸向无尽的大西洋。凭借地理大发现的杰出成果,葡萄牙人用全新的航路打通了横亘在东西世界间的隔膜,并通过殖民掠夺获取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伴随着全球殖民及贸易的开展,葡萄牙海军的地位逐渐升高,其装备水平、人员素质及船队规模都在不断壮大,以适应日趋扩张的全球殖民帝国。

眼红着邻居的发迹,西班牙人也不甘示弱,在海洋上和葡萄牙人展开全球争霸。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宗教、外交的博弈,1493年5月,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沿着“教皇子午线”瓜分了全世界。

这两个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小国,凭借对海洋的绝对控制,垄断了殖民及全球贸易,并在15世纪和16世纪一跃成为令欧洲诸国羡慕不已的超级大国。仅仅通过对海洋的绝对控制,就一跃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这种模式在以往的人类历史中是不存在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创的这种通过海洋来掌控世界的方式,直到今日依然在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与此同时,眼红的竞争者们也纷纷把目光聚焦到海上,不惜花费巨大的资本来强化自己的海上力量,为的就是和西班牙葡萄牙一决雌雄。潜藏的矛盾,在遍布世界的航线上不断酝酿,最终导致了一场战争的爆发。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完败于英国海军。一艘艘沉没的巨型战舰,标志着西班牙海权盛世的一去不复返;相比于西班牙,葡萄牙虽然没在海上遭遇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全球各地此起彼伏的局部斗争,也逐渐把它的海军力量消耗殆尽。

17世纪,后起之秀荷兰横空出世,一跃成为着名的“海上马车夫”。虽然荷兰的海上武装力量不如巅峰时期的西班牙葡萄牙,但是它商船贸易的发达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但也就是由于荷兰的海军力量不那幺强大,又给了英国可乘之机。凭借一枝独秀的海军武装,英国在全球各地不断压迫荷兰的势力范围,最终成功将荷兰的海上辉煌埋葬。

就这样,仅有日本三分之二面积大小的英国凭借掌握了世界的绝对海权,成为有史以来最强大的 “日不落帝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海洋的主导权依然在英国手里。为什幺英语是现在通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这和英国长期制霸海洋是有着必然联系的。新航路开辟五百年来,谁赢得了海洋,就意味着赢得了世界。哪怕在传统陆权国家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也曾说过:一个没有海军的国家,就像一个仅有一只手臂的人。

就在英国陶醉于自己缔造的殖民帝国时,北美新贵美国正在拼命发展着自己的海军力量。从19世纪初期的打击海盗,再到后来的美西战争,马汉《海权论》的出版,美国的海洋意识可以说从建国初期就渗透到了国家基因里。二战之后,大英帝国彻底让位给美利坚,然后我们就看到了人类历史上最强的海军。直到现在,无与伦比的海军力量依然是美国维持其超级大国地位,控制全球形势的绝对战略法宝。

至此,我们不难总结出一条规律:在新航路开辟后的五百年间,谁掌握了海权,就意味着谁对全球财富和贸易能够形成绝对控制,从而快速完成原始积累,并获得全球范围内的战略主动权。从葡萄牙西班牙依靠海上力量引领大航海时代,到英国凭借海上力量缔造日不落帝国,最后美国海军成功雄霸四大洋,可以说海权霸主地位的更替,几乎也就意味着世界霸主地位的更替。

二、强大的基本实体是大国维持霸权的核心要素。

先给你解释下什幺叫基本实体:基本实体的意思,就是一个国家的国土面积,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等等,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指标。像中美俄这些国家,它们的基本实体就非常强大;而像荷兰、葡萄牙等面积偏小的海洋国家,它们的基本实体就不那幺出色了。

葡萄牙和西班牙之所以成为最先开辟海洋世界的国家,除开自身的地缘优势,工商业发展水平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等因素外,还有一个极其现实的原因促使这两个小国探索海洋:那就是其陆地力量不够强大,发展空间极其有限。

西班牙和葡萄牙加起来,也就跟邻居法国面积差不多大,而且人口、资源、陆军传统、潜力这些都不如法国这种欧陆强国。想在欧洲大陆上争夺霸权,西葡两国肯定是没有任何先天优势的。

陆地上竞争不过其他欧陆强国,那幺就寻求对外贸易吧。不过欧洲传统的香料贸易虽然风行一时,却也因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而受到强烈冲击。奥斯曼帝国当时处于极盛时期,即便欧洲几个国家联手也没法对抗它。所以,迫于无奈,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只能从海洋上寻求突破。

通过一个多世纪的全球殖民及海外贸易,西葡两国的国力迅速增长,影响力与日俱增。可当荷兰、英国等新兴海洋霸主上位后,这两个老牌海权国家不仅无法重现盛世荣光,甚至还让国内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及民众生活受到极大冲击。

为什幺呢?

首先,西葡两国农业和工商业基础都相对薄弱,大量涌入的海外财富固然充实了国家财富,但头脑发热的统治阶层并未把这些收入用于夯实国内的经济基础,且大量的金银也急剧加强了通货膨胀的危害。

其次,西葡两国面积狭小,人口稀少,长期的殖民扩张导致其对海外领土形成了极强的依赖性。要维护海外领土和贸易航线,就必须不断强化军事力量。恰好它们本就稀缺的人口资源,就在此起彼伏的军事斗争中逐渐枯竭。

再者,贵族将大量的财富用于享乐而非改善民众生活,国内的奢靡之风麻痹了统治阶级的进取心,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矛盾。大量农民为寻求工作背井离乡,来到城市谋生,或者直接出海当水手,农村的大量耕地因此被闲置,让本来农业基础就薄弱的西葡两国感到雪上加霜。

综合这些因素,西葡两国只要遭遇一些国内外的重大打击,基本就没有任何恢复与缓和的能力,更谈不上去维持霸权,巩固霸权了。

这里不妨给你举些例子,让你看看大国和小国在应对危机时的差别:

1578年,葡萄牙军队中了摩洛哥的埋伏,全军覆没,过往也因此丧命,北非的殖民计划宣告破产。对于一个人口不到两百万的欧洲小国而言,一次性损失上万的军队,几乎就意味着它从此丧失了军事进攻的能力。

巴巴罗萨计划

1941年,纳粹德国成功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将猝不及防的苏联打得溃不成军。战争开始后半年,苏军的损失就超过百万——这放到西班牙葡萄牙身上,几乎就算是亡国灭种了。但是苏联有着庞大的国土,严酷的气候以及强大的人口和资源储备,这些因素使得它能够坚持到德国被拖垮,从而完成战略反击。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军击败,此后西班牙的海军力量就再也没有恢复过来。而在1941年的珍珠港行动中,尽管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到一定程度的打击,战列舰几乎损失殆尽。但是美国可以在三年时间内造出一百多艘各类型航母,上千艘舰艇,这种压倒性的工业力量就注定了日本法西斯必败无疑的结局。

对比美苏这种级别的大国,西班牙、葡萄牙、德国、日本这些国家虽然也曾是辉煌一时的大国,但是由于国家基本实体不够扎实,导致其在大国霸权的争夺中先天处于下风。即便暂时建立了霸权,也很难维持长久。

西班牙葡萄牙衰落后,英国也吸取了很多教训。虽然在制度建设、自我反思上以及外交博弈上,英国比它们高明许多,但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响,以及英属殖民地的纷纷独立,日不落帝国的辉煌渐渐沦为泡影。

美苏争霸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相似之中也有普遍规律可供挖掘。美苏争霸结束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但是俄罗斯并没有彻底沉沦,而是继续以区域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俄罗斯之所以没有步历史上那些衰落大国的后尘,原因就在于俄罗斯有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的人口以及强大的军事力量。换句话说,基本实体太雄厚,即便暂时退出了大国争霸的舞台,但是依然不会一落千丈。

小国终究是小国,在和大国的对抗中永远具有天然劣势。就像拳击场上的选手,都要按体重划分级别。轻量级的选手技术再精湛,在重量级选手绝对的身体优势面前也只能望洋兴叹。尽管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在其鼎盛时期都不可一世,可一旦海权衰落,这些国家薄弱的基本实体决定了他们在剧变面前的无所适从。相较于它们,中美俄等大国应付变化及承受风险的能力就强大太多,这就是国家博弈时的“生理优势”。

三、相对于军事等硬实力层面,文化是大国最强的软实力。

你也许会问:既然英国已经衰落,不复当年之勇了,但我还是感觉它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依然非常大呢?

这个疑问,就涉及到文化对于大国本身以及整个世界的意义了。

就英国而言,虽然它早就不是当初雄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但是英国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是永远无法磨灭的。

政治方面,英国人的君主立宪及议会制度堪称近代的政治文明之光,很多国家纷纷效仿。

文化方面,英国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广泛输出英国文化,不仅辐射了自己广大的殖民地,还辐射了全球很多国家。

2018年哈拉王子的婚礼,甚至于2011年威廉王子的婚礼,全世界的关注度依然高得可怕。不仅花费数亿英镑,而且各路媒体纷纷报道点评。这种待遇,远非各路影视明星能比。

当今世界排名前一百的大学,大多数也集中在英美两国。数百年的先进文化积淀,不会因为短期内霸权更迭衰落而动摇。

工业革命

时至今日,日不落帝国已经远去,但不妨碍英语成为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国王室与绅士风度升格为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工业革命先驱者的脉搏似乎也还在强烈跳动着——这就是一个老牌全球霸主留给世界的精神遗产。换句话说,即便伊丽莎白号航母上一艘舰载机也没有,但是全世界的西装、西餐和绅士文化始终在不断渗透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丘吉尔曾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这句话道出了一个事实:文化的力量是不断扩散、且恒久流传的。

拿破仑的铁蹄已然远去,巴黎依旧是世界时尚的终极殿堂。

俾斯麦的身影早就黯淡,然而贝多芬和尼采的光芒至今丝毫不减,德国的工匠精神依然堪称世界典范。

就连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尽管它拥有着全球最强大的经济基础,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最丰富的外交资源,但是大家对它的第一印象必然不是诺福克港内的海军舰队,而是无处不在的肯德基、可口可乐和好莱坞电影。

美国没有英国那样漫长的殖民历史,但是它的对外文化输出端口非常强大。无论是《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这些宣扬平等、自由、英雄主义等美式价值观的作品,还是《复仇者联盟》《侏罗纪公园》等品牌价值极高的电影,在全球范围内都拥有无数的观众和粉丝。美国没有专门的宣传部门,不过好莱坞基本就算得上美国对外的“宣传部门”。通过塑造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构建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把美国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推销到全世界。

除开文化辐射,美国这个引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国家,还垄断了很多领域的话语权,制定了很多行业标准。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美国既要不断扩展自身文化的影响力,还要不断巩固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这种融合与冲突并存的文化扩展模式,比起激烈的军事对抗来说更为高级,也更为复杂。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核心观点,各大国在经济腾飞的过程中,其自身文化必然也会不断发展。而且不同于经济影响的是,文化层面的影响更加持久,更加深入人心,更加绵延不绝,不会因为经济或政治层面的衰落而跟着土崩瓦解。即便大国本身已经光辉不再,但它所产生的文化辐射效应还会长期影响着世界。

所以,现今的中国在经济不断腾飞的同时,也在对外输出自身优秀的文化和价值观。历史上的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等事件,都反映了中国优秀文化对于周边的巨大影响作用。伴随着大国崛起的进程,文化复兴之路也是任重道远。

四、总结

首先说了:海权直接决定了大国的战略地位。在新航路开辟后的五百年间,谁掌握了海权,就意味着谁对全球财富和贸易能够形成绝对控制,从而快速完成原始积累,并获得全球范围内的战略主动权。从葡萄牙西班牙依靠海上力量引领大航海时代,到英国凭借海上力量缔造日不落帝国,最后美国海军成功雄霸四大洋,可以说海权霸主地位的更替,几乎也就意味着世界霸主地位的更替。

其次说了:强大的基本实体是大国维持霸权的核心要素。尽管历史上不少大国在其鼎盛时期都不可一世,可一旦海权衰落,这些国家薄弱的基本实体决定了他们在剧变面前的无所适从,大国霸权也因此一落千丈;跟他们相比,像中美俄这样基本实体雄厚的国家更能在国际博弈和竞争中中进退自如。

最后说了:相对于军事等硬实力层面,文化是大国最强的软实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大国在经济腾飞的过程中,其自身文化必然也会不断发展,而且不同于经济影响的是,文化层面的影响更加持久,更加深入人心,更加绵延不绝,不会因为经济或政治层面的衰落而跟着土崩瓦解。即便大国本身已经光辉不再,但它所产生的文化辐射效应还会长期影响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