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未必!有些当了官穷到要卖妾

2020-10-23 17:00:07

有点历史常识的朋友都知道,清代可以捐官,也就是用钱买官。但是不是买了官之后可以马上上任?马上大肆搜刮了?那倒未必,甚至可以说,差得远!

清代的官,官和衔是不一样的,有职衔,更要有实缺。也就是说,职衔是虚的,必须有实实际际的空缺,补上了才能叫当官!光有职衔没有实缺,有名无实,只能叫候补。捐官所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候补官!

这种候补官,根据清朝的制度,要在吏部根据职位、资格、班次,每月进行一次抽签,抽的还不是官位,而是抽中要去那个中央部门,或者要去那个省。想免抽也行,自行指定到某处必须另行交钱,但去到还是一样,要继续等!

可能有人感觉,当个候补也不错呀!大小也是个官,出外都有排场!没错,候补确实也是个官,问题是,按照清朝的官场制度,只有实际差使才有正式编制,才有相应的等级待遇,换言之,候补官是一分钱工资都没有的!

那候补官什么时候可以补上缺?慢慢等吧!排队的多着了!清末小说《官场现形记》里边说:“通天下十八省,大大小小候补官员总有好几万人。”以江宁(今天南京)为例,宣统末年,各种候补官数目是:道员三百余位,府、直隶州三百余位,州、县的更多,一千四百余位,各种佐役杂职二千余位,共计四千多!而实缺又有多少?算上各道、府、厅、州、县,才不满五十!二者比例为八十比一!

茫茫宦海,僧多粥少,仕途拥挤,补缺的机会有多难可想而知。或者等很多年才能补上,或是终身也补不上。所以候补当时有“灾官”之称,当这种官活受罪,如同受灾一样。在江南地区还有个说法:“婊子多,驴子多,候补道多。”大街上撞见“官老爷”的概率,和看见驴差不多。

很多候补官长期补不上缺,心情相当苦闷,据说某年元旦,开封府文武官员到巡抚衙门贺岁,巡抚出了一条对联“开封府开印大吉,封印大吉”求对,一个候补知县马上就对上:“候补县候缺无期,补缺无期。”又有个捐了低级职务的候补官,十七年补不上缺,每日只能无聊到在街巷中散步,有一次认识了一位寡妇,后来二人结为夫妻。这位候补官就自嘲说:“我总算补上缺了。”意思是补了寡妇丈夫之缺。

当了候补官,虽然没有实缺,但大小总是一个官,体面排场总要维持的,如雇用仆人,衣服饮食,以及交际应酬都少不了,这就需要花很多钱,问题是候补官没钱呀!怎么办?有些不擅于经营生计的,就搞得穷困不堪,甚至饥寒而死。清人记载里就有很多候补官贫困不堪的记录,很多候补州县,穷到揭不开锅,一家人都快要饿死了,不得已只能借高利贷,甚至卖妾,以救眼前,苟延性命,他日如何,已经顾不上了。

而另外有些为了生计,就专门想些让人捧腹大笑的主意,《官场现形记》里就记载了一位“磕头道台”,人已经40多岁了,捐道台也20多年,被分配到湖北省,却一直没得到差使。

为了生计,这位候补道台想了个主意,无论谁家有喜庆之事,也不管交情如何,认识不认识,必定将官服穿戴整齐了前去。

别人家办喜事那天,他来得早,一般都是头一个,戴着大红顶子(因为加钱捐了二品顶戴,可以戴红顶子),一来就直接向主人家磕头,主人家看见有红顶子的官员来磕头,也感觉自己很有面子!

“磕头道台”后来渐渐有了名气,有些不相识的也发喜帖给他,为的就是他戴红顶子来磕头。

这位仁兄来得早,走的却晚。因为要替主人陪客,劝人喝酒。偏生饭量又好,有时陪完一桌还不大饱,再陪第二桌才吃饱。

“磕头道台”就是凭自己的官服顶戴,谁家办喜事就去充场面,也算混个吃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