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

中国扩大核武库要花多少钱 投资远不止新增千枚弹头

2020-05-20 17:00:35

                       这几天说起核战略,好多朋友就一副“你要是聊这个我可不困了啊”的架势,又是上资料又是斗兽棋又是搞计算的。对于施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借着这样的讨论热潮多了解一些有关核武器、核战略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什幺的,对于我们提升大国国民的心态素质也是挺有帮助的。

  ▲ 这不巨浪2就这样获奖内定了,自然也能够再提振一波民心士气

  在这轮讨论中,作为任何军备项目都躲不过的一个话题之一,“钱”就成了有关扩充核武库这一话题中关键性的话题。有人提出核武器的研发和部署价格高昂,部署1000枚核弹头耗资可能要超过解放军一年的军费开支;也有人掐指一算,说全国人民人均众筹53元就能把1000个弹头日常维护费给摊了。


  ▲ 这样算算算出了支持扩核的朋友,想必也大有人在

  不过说来说去,某种程度上大家争论的形式就跟当年宗教改革的时候各个宗派吵架似的——一本圣经拿在手,上帝究竟咋想的,诸君还得听我说。至于这本《圣经》,就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1998年出版的《原子评审:1940年以来美国核武器的成本和成果》一书。毕竟全人类制造过1000个以上核弹头的国家就只有美苏两家,而有关解体的苏联在核武器上的投入既然没有如此详尽的整理,那幺美国在核武器研制上的投入就成了后来人们争论的一个“孤例”。


  ▲ 所以说军控学还得是本国学者靠谱(大雾)

  由于美国在冷战期间(准确说是到1990年)累计制造了70000多件核武器,而书中列举的这一时期的全部开支则是5.8万亿美元,相当于这一阶段美国军费的29%,联邦预算的11%,分摊下来每个核弹头都要差不多8000万美元。当然这种算法是不严谨的,毕竟这笔钱里直接制造核弹的部分只有4094亿美元,如果只算这部分的话,单件核武器的平均成本就下降到500万美元左右了,而考虑到美国在70-80年代制造的核武器大多数一直使用到现在,一方面其后续投入还会增多,另一方面其效益则可能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得更高。


  ▲ 比如俄亥俄级核潜艇的成本,就摊到现在还是美国水下战略核力量的中坚

  如此巨大的开支和生产,多多少少给了当代美国一些“红利”,比如由于有冷战末期生产的一大堆核武器和相关作战平台的积累,以及在维护庞大核武库的相关支援设备上也有积累,加上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的继续执行导致核弹头总数的持续下降,因此现阶段美军每年“只要”大约不到500亿美元的军费就能覆盖对包括核导弹、核潜艇、核轰炸机以及战略预警指挥系统的开销,其占据美军六七千亿美元军费的整体规模就要远低于冷战时期。


  ▲ 这海量的“废物”至今还在保障美国的战略轰炸机队有效运作

  这也就是如今美国对于集中全面更新核武库多少有些犯嘀咕的原因:几百枚弹道导弹全换了要上千亿美元,十几艘战略导弹核潜艇全换了要上千亿美元,上百架的B21战略轰炸机研制出来也得上千亿美元……这还只是项目都没有进入到实际制造部署阶段情况下的“鱼饵”价,对于被钓经验丰富的美军而言,实际执行中的成本超出预算之类的事情现在都不算意外,也意味着在全面更新核武库之后的美军在这一方面的开支规模也会增加——届时如果美军军费总额没有什幺显着变化,这每年多出来的数百亿美元的开支需求,就只能从砍掉其他常规武器项目等其他类目来解决了。


  ▲ 换代的新装备因为更加复杂,成本也自然水涨船高

  即使这样,诸如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港口支持设施、核轰炸机需要的机场和核武器存储、组装、检测设备,弹道导弹的发射井等许多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作为“红利”还能长久地吃下去。别小看“刨坑”式的在地上建造一个加固式核弹发射井的成本,冷战时期因为这类基础设施的价格昂贵,要沿用这些发射井的需求甚至影响了美苏70年代前后的弹道导弹的技术指标。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则是虽然中国累计生产的东风-5数量并不算少,但受制于昂贵的发射井建造费用,真正部署的井射导弹规模就很有限。


  ▲ 东风-4原本也计划使用井下发射,但最后就因为经费在内的种种原因放弃了

  军费盘子越小,核武器这一整套在军费中所占据的部分在换代时的掣肘就越明显。特别是如果要保证战略核武器全年无休的战备值班,其“底线”装备规模和开支就难以避免。这在英法两国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两国在把战略导弹核潜艇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核威慑力量之后,4艘战略核潜艇作为一个打包工程,就成了“花多少钱都得搞,没得商量”的底线。结果就是皇家海军在单价30多亿英镑的航空母舰上为了省一点成本又是改配置又是搞团购又是抠抠嗖嗖买舰载机,到了新一代核潜艇的时候就不得不一艘100多亿英镑一口气下四艘订单——不是皇家海军真阔气,是及格线就这幺高。


  ▲ 你们以为航母是大英的命,为了核弹大英可以不要命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核武库结构在本世纪的大规模换装更新之前,有着相当尴尬的成分在里面。在“八年四弹”的指导下研制出来的中国战略导弹体系由于生产时间长短的原因,加上改革开放之后的忍耐期,使得中国核武库中有不少的中近程核导弹,远程特别是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则相对不足。这一规模有限的核导弹组合面对苏联还有个分层威慑的说头,对于90年代后对美威慑的效果却很不理想——能打到美国本土的东风-5数量有限,只能打击第一、第二岛链的东风-3、巨浪-1/东风-21和东风-4对美国的核威慑则仅限于美军基地和美国海外领土。


  ▲ 这些导弹当时对于苏联都好使,对美国本土就鞭长莫及了

  正因如此,本世纪中国在构建新一代核力量时绝大多数的力量都用于多款洲际导弹的研发,且在技术路线上“多管齐下”,全新研制的东风-41和改进的东风-31A/B、东风-5B/C齐头并进,同时批量建造094型弹道导弹核潜艇和配套的巨浪-2导弹,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尽快改变对美核威慑数量有限、质量堪忧的局面。这一阶段的解放军在对美威慑力量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进步,将能够投射到美国本土的运载工具由本世纪初的“20枚左右”翻了三番,但由于旧式和中近程核导弹的淘汰,其核弹头的总数增长反而相对有限。


  ▲ 相对快速的改进,目的都是为了确保战略威慑能力“多重保险”

  对于解放军而言,在这一阶段的投资规模,其实远不止新增的弹头数那幺简单,包括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及其战备值班体系的建立,大量机动式洲际导弹部队营房、预设阵地及地下洞库的开挖,以及包括核原料制造在内的我国核工业技术升级等等……如果我国的核武库继续扩张,这些基础设施中的一些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而另一些诸如核材料与核武器载具的制造能力则无疑需要进一步的扩张。而在这些领域上我国的积累相对薄弱得多,要强化起来,要投入的资源无疑也要更多。

  ▲ 如果未来核潜艇再造下去,基础设施也要进一步升级
  更多的花钱是一方面,增加核武库带来的战略核威慑变化是否会带来中国在大国对抗中更明显的战略优势是另一方面。毕竟核武器最大的威力在于其还未发射时的状态,对于中国现有的核战略来说,核武器带来的核威慑依然是以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确保国家战略安全作为最终目的。理论上说扩充核武库自然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但在几乎不可能有人打算真的主动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过大的核武库对于当前核战略是否过剩,会不会带来军费的空耗,同样是一个值得深入考虑的课题。

 

<iframe width="560" height="315"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vzctN99uxG4"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